□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林楚晗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农历三月初五,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节,亦称踏青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有清洁明亮之意。当此时节,草长莺飞,气清景明,万物生机勃勃。它不仅是人们踏青游玩、享受春光的美妙时节,也是一个中华民族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传统节日。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是怎么由来的?清明节又有哪些习俗呢? 4月2日,江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江汉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庄桂成接受极目新闻记者专访,为读者详解。
清明寒食两节合二为一
说起清明节的由来,庄桂成告诉记者,清明节历史十分悠久,最早能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先祖信仰与春祭礼俗。“现在的清明节是融入了寒食节,原本清明节与寒食节是两个节日,后来民间逐渐将它们合二为一,成了现在的清明节。”
如果现在问年轻人寒食节是什么,可能很少人能回答上来,但其实这个节日曾在中华大地上延绵了两千多年,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更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只因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已悄悄地融入了清明节。
庄桂成告诉记者,寒食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义士介子推而设立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寒食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称为‘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历史上,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也就是清明节前一二日。因为两节时间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虽在当下,寒食节鲜有人知,但人们约定俗成,不在清明节当日祭祖,而选在其前一两日扫墓,这也是寒食节习俗留下来的痕迹。
扫墓祭祖是最重要的习俗
在清明节众多习俗中,最重要的一项也是沿袭最为久远的习俗就是扫墓祭祖,这是从古代社会开始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认同的传统习俗。庄桂成告诉记者,根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的时候,祭祖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家家户户到坟前祭奠先祖,有的地方将铜钱状纸钱连成串挂于坟头,湖北多地的古籍也都记载了这一传统。如《黄州府志》记载:“清明,郡之民各于是日祭扫墓下,祭毕宴饮,挂纸钱于冢上而去。”《枝江县志》记载:“拜扫坟墓,挂纸钱于竹枝。”《随州志》也记载:“作纸幡挂于坟上。”这多是由清明前的寒食禁火风俗所致,纸钱只能象征性挂起来,表示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后来随着寒食禁火习俗的松懈,火在祭祀时显得尤为重要。
四月草长莺飞和风细雨,清明为什么会定在这个时节。庄桂成教授表示,因为初春时节草木萌生,而且雨水丰富。人们担心先人的坟墓长满荒草或者因为雨水长时间冲刷而塌陷,所以就要亲自去察看修葺,给坟墓添上新土、清除杂草,在墓前摆上供品、焚烧纸钱,用以表达对于死者的追悼和怀念之情。而其中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祖先崇拜产生的家族亲情观念。
除了扫墓,清明时节,风和日丽,杨柳垂丝,也是放飞风筝的季节。在清明节放风筝都有哪些寓意呢?庄桂成解释道:“古代放风筝是一种迷信的巫术行为,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秽气,风筝放上天后,故意剪断牵绳儿,期盼消灾祛难。所以民间习俗中,风筝断了线,落在谁家的房顶上或院子里,那家的主人就会赶紧把风筝压在‘镇石’下且放鞭炮驱邪。”
庄桂成表示,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大家可以在春光中回归自然山川,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
民间流行食青团鸡蛋祈福
因寒食节禁火,所以家家户户都吃冷食,才有了“寒食”之称。在清明时节,人们常吃的青团、馓子等节日食物,也保留了“寒食”的风俗。
当下,青团成了近几年来的时令网红食品,街头大大小小的商户们在清明节前就开始打起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团更衍生出了各种新奇的吃法和“奇葩”的口味,如巧克力青团、螺蛳粉青团等。
“其实在清明时节,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吃鸡蛋的习俗。在湖北恩施土家族一些地区,目前还保留了这一习俗,通常在清明节前后用地米菜煮鸡蛋吃,寄托着驱病健体,达到预防疾病的心理目的。”关于清明鸡蛋的吃法和寓意,庄桂成表示各个地方大同小异,多是一种祈福心理所致。普遍的做法通常将鸡蛋煮熟,然后染上各种颜色分发给家人或亲朋一起吃,据说可以保佑身体健康、长寿。
庄桂成说,作为农耕时代的岁时节日,与清明节相关的许多习俗在岁月的流逝中已逐渐消亡,但节日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仰和精神却依然在传承,“清明节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家国情怀。在缅怀和希冀之间,珍视当下的美好,这就是清明节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