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廷栋院士。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3日讯 让盐碱地长出可口饲料,包括武汉在内的15地中国科学家们通力协作,探索出了能够在最荒废的盐碱地里生长出“盐碱油菜”的种植模式,为中国北方盐碱地的改良与修复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培肥与合理农作”解决方案。3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教授主持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北方—熟区耕地培肥与合理农作制”项目正式通过验收。
我国大约有5亿亩盐碱地,如何让这些盐碱地长出粮食,变成“米袋子”“菜篮子”,获得好的收成和效益,事关我国的粮食安全,也是科学家们心心念念的难题。2015年,傅廷栋院士联合甘肃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等15家教学、科研单位,在盐碱地上试种“盐碱油菜”,利用其耐盐碱性来修复改良盐碱地。
白花花的盐碱地长满绿油油的油菜。
傅廷栋院士表示,“种植耐盐碱油菜同时具有‘利用’与‘改良’盐碱土的特殊优势,是改良盐碱地最有前景的大田作物”——育成的耐盐碱油菜能适应盐碱地生长,利用它收获绿肥、饲料或菜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油菜成本低、生物量大,覆盖效果好,减少盐分上升,翻耕作绿肥能够大幅度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物理化学特性,降低土壤pH值和含盐量。“能达到从‘利用’中‘改良’,从‘改良’中‘利用’,互相促进,提高改良盐碱地效率。”
这些在盐碱地上大显身手的油菜叫“华油杂62”“华油杂158”“饲油2号”等,都是近几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团队开发出的油菜新品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耐盐碱,直接在盐碱地里种植,都可以从容生长,亩产鲜饲料(肥)能达到3—5吨。作为优良饲料,其营养价值与豆科牧草相当,干草质量与中等质量苜蓿相当;作为绿肥,增加有机质,改良土壤,降低盐碱影响,修复土壤生态,提升地力;如不做饲料、绿肥收获,也可以收籽榨油。经过5年的耐心探索,该项目形成了成熟的“利用耐盐碱油菜修复与改良盐碱地综合技术”,修复盐碱地效果明显。
傅廷栋院士(右二)等查看盐碱地饲料油菜长势。
据悉,新疆相关单位5年时间里在南疆地区累计推广盐碱地油菜示范面积54.8万亩,种植面积超百万亩。
有人核算了一下成本:饲料油菜的成本费用,种子20到30元、水和肥50元、机耕机收70到80元,一亩总计150元左右投入,可供3只羊羔的青饲料,产值超2000元。
承担了“新疆盐碱地饲料油菜种植与应用”子项目的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教授张凤华表示,盐碱地不是荒地、废地,如果合理利用、科学开发,将成为我国非常有用的耕地资源。盐碱地种植油菜,不仅能够解决盐碱地的问题,还能对新疆饲料短缺提供新的解决方法,将为“盐碱地变耕地资源”提供一个有力支撑。
(长江日报记者周劼 陈晓彤 通讯员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