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立遗嘱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
中华遗嘱库日前发布《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数据显示,从2017年起,立遗嘱的人群中出现了不少年轻人。80后立遗嘱人数增长了近13倍,90后增长了近10倍。
此次还首度公布了“00后”遗嘱数据:2020—2021年的立遗嘱人群中,“00后”较上一年增长了14.42%。根据分析,“00后”人群立遗嘱主要处分的财产以“银行存款”“虚拟财产”为主。
年轻人都在遗嘱里写了什么?他们最看重的“财产”是什么?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开始规划“身后事”了?
【故事】 卡里的2万多元留给朋友
2020年7月份,17岁的网络写手王皓(化名)立下了遗嘱,内容与网络小说的著作权有关。
据介绍,王皓是家里的独生子,目前正在上大专,他创作的网络小说获得的分成是他的主要收入来源。
为何这么早就立下遗嘱?对此,王皓说:“我觉得想到就要去做,不要等。等着等着,可能最后什么都没有留下,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我平时也是一个比较有规划的人,所以想把自己的事情都安排好。”他认为立遗嘱是很有必要的事。按照规划,王皓打算将财产分别给父母、朋友一部分。“父母也不缺钱,朋友对我很好,很照顾和支持我,所以也想给朋友一部分。”
2020年10月份,中华遗嘱库上海第二登记中心主任田艳也接待了一位想要立遗嘱的“00后”。
18岁的王雨(化名)是一名大一新生,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在网上看到了有关遗嘱的报道,于是通过中华遗嘱库的官网联系到田艳了解具体事项。她考虑到手机、电脑属于易耗品,交付时程序有些复杂,便决定将一张银行卡写进了遗嘱里,其中有过年收到的压岁钱以及用压岁钱购买基金理财获得的收益。
令人有些意想不到的是,她希望把存在银行卡里的2万多元留给自己的一位朋友,因为这位朋友在王雨最伤心难过、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了支持帮助和关爱,而自己的父母都有赚钱的能力,便没有将父母列为遗嘱继承人。
而且立遗嘱的事情本身,王雨的父母并不知情,这纯属她的个人意愿,不想让父母知道。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她坦言,自己的心理很健康,一旦说了反而怕父母不了解,进而造成误解。王雨说,等自己有了赚钱的能力,以后挣的钱可能还会存入这张银行卡里,如果资产增多可能会重新订立遗嘱,增加遗嘱继承人。
“我想立遗嘱。”2021年春节前,一个16岁的少年向中华遗嘱库打了这样一通特别的电话,“我要把攒下的所有存款都留给妈妈,万一我不在了,那笔钱可以给妈妈多一些照顾。”工作人员听到后很惊讶,她反复询问着男孩的信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年满16周岁、并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才可以立遗嘱。
男孩说自己曾经在一家医院做志愿者,在疫情最严重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他亲眼目睹了多位重症患者离开。“如果什么都没有说就离开了,太遗憾了。从一线下来以后,这个念头一直在脑海里。”他说其从小便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是他最大的牵挂。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认为,疫情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珍惜眼前人,通过遗嘱来表达自己的关心,也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
21岁的王先生去年也在中华遗嘱库立下了遗嘱。他表示,此前看到一个新闻说丈夫去世了,银行卡里的存款无人知道,无法取出存款,其妻子挨个银行去查询是否还有存款。王先生也担心,要是某天自己真的突发意外了,来不及交待,那么卡里的钱到底该怎么办?因此,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将“立遗嘱”这件事纳入规划。
【数据】 他们的遗嘱涉及哪些财产
在经典电视剧里,豪门子女争夺家产的戏码频频上演。要是老爷子病危或去世,大家最关心的往往都是“有没有遗嘱”“遗嘱里有没有写财产怎么分配”。
可以说,处分财产是遗嘱最主要且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从遗嘱涉及的财产比例中,不同年龄段拥有且关注的财产有些不同。
80后最关心的是房产,90、00后最关心的是存款。
如果说什么最值钱,房产一定名列前茅。数据显示,80后的遗嘱涉及的财产类型主要是房产,占比达到97.67%。90后涉及房产的遗嘱则占比71.64%,低于存款的占比,排名第2。四舍五入就要30岁的小李(化名)目前也只有存款,没有房子:“之前想和闺蜜一起买一套,但爸妈不同意,一个人又买不起,而且万一要是辞职了断供了,压力也挺大的。”
从遗嘱涉及的财产种类上来看,80后财产类型更多元化,90、00后遗嘱内涉及虚拟财产的比例更高。
除了房产和存款外,80后遗嘱涉及财产类型还有4种,包括证券基金、公司股权、虚拟财产和保险单等。90后遗嘱虽然也涉及相同类型的财产,但证券基金、公司股权、保险单的占比都较低,公司股权的占比更是仅仅只有1.27%。
90、00后遗嘱涉及的虚拟财产占比,相较其他年龄段更高,分别达到了21.75%和17.3%。虚拟财产主要以社交平台和支付平台的账号为主,比如排名前3的微信、QQ、支付宝。位列第4的网络游戏账号也是虚拟财产中占比较高的一类。
这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虚拟账号和现实财产绑定,比如微信钱包、支付宝里的余额、理财、游戏账号的皮肤、票券等,都是可以对应真金白银的财产。
另一方面,微信、QQ、微博是年轻人维系亲密关系的平台,上面也记载着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我从09年开始写微博,平时有啥灵感感悟都会往上写,和朋友们都是互关的,是我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旺旺雪饼(化名)说。
也许是因为年轻人的需求越来越多,不同平台也陆续推出“数字遗产”计划。苹果、谷歌、腾讯、微博、B站、快手等,都制定了“纪念账号”或“遗产继承人”等规则,以方便保留或删除网络痕迹。
不过,也有一部分年轻人希望可以一键清空自己的数字遗产。林子(化名)觉得:“灵魂要和肉体同步,不希望在互联网再‘死’一次。”小龙(化名)也持相同观点:“如果要走,我希望完全消失,就像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像一阵风吹过就好了。”
写在最后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曾说:“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当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过。”
年轻人开始立遗嘱,并不是因为他们恐惧死亡,而是开始认真思考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立遗嘱看似在安排死后的事情,但反过来看,也是“活在当下”的一种表现。因为这会推动我们每个人去认真思考一个命题:在有限的生命里,我能给他人带来什么?又能给世界留下什么?
综合《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广州日报》、DT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