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脐橙之乡”秭归县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之路
禁用不易降解祭祀用品和超标墓碑
老党员拆除自己的“活人墓”,带头革除丧葬旧俗。人大代表自降7座祖坟坟头,改高碑大墓为环保卧碑,成为秭归殡葬改革第一人。
近年来,秭归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绿色殡葬改革”的新模式、新路子,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动全民参与绿色殡葬改革,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丧葬陋习治理,形成一股绿色殡葬改革新风,打造出湖北殡葬改革“秭归样板”。近日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这座绿色小城的殡葬改革成功经验和做法。
九十岁退休老党员 带头自拆“活人墓”
3月28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秭归县九畹溪镇砚窝台村,见到了带头拆墓的退休老党员——刘明礼。刘明礼老人今年90岁,党龄64年,身板硬朗。
刘明礼告诉极目新闻记者,2020年5月,秭归县启动殡葬改革,村委会召集村民开会,发动大家自拆,他第一个带头拆自己的墓,还把老婆的立式碑降为卧碑。
“作为一名老党员,活到九十岁,得益于今天党的好政策,现在政府推行殡葬改革,我们怎么能退缩呢?”刘明礼说,开会后的第二天,他请了两个工人就把自己的墓推了。
“我心里明白,政府之所以下这么大的力气推行这项改革,是因为‘活人墓’破坏了生态环境,对子孙后代也造成了负担。“死人不能跟活人争地啊!”
为带动更多人,刘明礼还动员多位村民自拆“活人墓”。在他的示范带领下,同村六座“活人墓”被主人自行拆除。
秭归县九畹溪镇人大代表李芹发,被称为秭归殡葬改革破冰第一人。
3月26日,极目新闻记者在九畹溪镇界垭村马家湾见到李芹发。
“刚开始骂我啥的都有,说我这是自掘祖坟,不肖!”李芹发说,顶着各种风言风语和压力,他说服了家族叔伯,将原本7座高大的立式墓碑,统一改成了卧碑,墓穴四周种上花草,跟自然山林融为一体。清明节亲友回乡祭祖,大家觉得环境比以前更好了,对他“出风头”的做法反倒不那么反感了。
“其实我真不是为了‘出风头’,也压根没想到第一个‘吃螃蟹’,就是觉得我是人大代表,又是党员,执行政策、响应号召是我应该做的。”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李芹发几代人的祖坟集中建在离家不远处的一块荒地上。7座整齐划一的卧式墓碑,不见裸露的坟头,墓穴四周点缀些许低矮绿植,五颜六色的小花开得格外娇艳,俨然一座小而美的精致陵园。
两年来,一批批像刘明礼、李芹发这样的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率先垂范,在秭归县各个乡村角落形成燎原之势,助推秭归殡葬改革。
两河口镇土珠庙村党员梅锋自行拆除为父母建造的“活人墓”,县政协三位副主席带头拆除其父辈活人墓、整改祖辈豪华墓。
县委书记挂帅形成合力 “三个一律”严控增量
2020年5月27日,对于38万秭归人民来说,是值得被记住的日子。
从这一日开始,秭归向丧葬陋习开刀,以“遏制增量、消化存量、改革土葬、推行火葬”为目标,启动殡葬综合改革三年行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工作,县委书记亲自挂帅,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殡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由县委副书记为指挥长的殡改指挥部,1名县级领导和6名干部组成县殡葬改革工作专班,专职负责全县殡葬改革工作。相关部门分工协作、联动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打破千年陋习,引领文明生态殡葬新风,是一场久久为功的攻坚战。要想彻底进行殡葬改革,建强体制机制是根本。
秭归是中国的“脐橙之乡”,被誉为中国最美外景地,土地资源的紧缺,“绿色殡葬”改革刻不容缓。
2021年,全县将殡葬改革纳入目标考核,将殡葬改革分值提高,进一步加大了对县直部门、乡镇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力度。县殡葬改革工作专班坚持周例会制度,研究殡葬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堵点”,精准施策。
2022年3月16日起,秭归县城所在的茅坪镇全域实行火葬,开创了秭归文明绿色生态殡葬事业新局面。
一项项事关殡葬改革的制度和措施,落实、压实,再压实。秭归县形成上下合力,全民参与。
遏制豪华墓及乱埋乱葬的增量,在全县严格执行新亡人员报备制度,按照“三个一律”严控增量:凡死亡人员一律由家属向村(居)委会报告,一律由村(居)委会指定安葬地点,一律深埋不留坟头,立标准墓碑,推广卧碑,倡导不立碑。
“推进殡葬改革没有退路可言,只能一往无前,没有捷径可走。”2022年1月13日,秭归县委书记杨勇在会上的发言振奋人心,杨勇指出,2022是推行火葬的关键年,也是殡葬改革三年行动的结账年,要拿出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勇气和决心。“活人墓”必须在3月底前完成清零,“三沿五区”和重点村示范村豪华墓要在12月31日前完成整治,各地还要对重点地区、重点村散葬坟墓进行集中治理。
给丧葬从业人员“普法” 整顿丧葬市场动真格
殡葬改革必须顺民意而为,殡葬改革实质上是一场群众思想的革命。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2020年6月17日,在归州举行的殡葬从业人员法治教育培训会结束后,一位年近七旬的殡葬从业人员在现场测试试卷上写下这样的文字和一长串感叹号。
从2020年起,秭归县委依法治县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对殡葬从业人员及墓碑生产经营者163人分别在归州、两河口、茅坪三个乡镇分“三个片区”进行法治教育培训,宣讲殡葬改革政策,教育引导他们成为绿色文明殡葬的宣传者、倡导者、参与者。
为让群众支持、参与殡葬改革,全县发布倡导文明新风通告2500份,编印殡葬改革政策法规3000余份,制作文明殡葬宣传拆页5万份,通过召开动员会、党员会、屋场会、村落夜话、横幅、电子屏、宣传栏、短信以及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宣传,让全民知晓全民参与。
下大力气规范丧葬用品市场,是秭归县殡葬改革行之有效的手段。开展“双禁”行动,全面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不易降解祭祀用品和超标准墓碑,对全县99家墓碑生产销售经营户进行整治,清理关停不符合整治要求的53家墓碑生产经营户,对46家通过整改要求的墓碑经营户重新办理营业执照,全县统一墓碑样式、规格及雕刻要求,严禁生产加工超标准的墓碑。
散坟治理因地制宜 集中安葬体现惠民殡葬
殡葬改革配套设施建设是规范殡葬的出路,也是巩固成果的前提。为杜绝乱埋乱葬,实现集中安葬、生态安葬的目标,秭归县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积极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和集中安葬点建设,全县共规划52处农村公益性公墓,目前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农村生态公益性公墓16处。
探索散坟治理,秭归县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接地气的乡村治理新路子。3月24日,记者在秭归水田坝乡看到,结合环叱溪湖旅游开发,当地村民对周边49座豪华墓、85座散葬坟墓进行了集中改造,采用平坟头、改建卧碑、种植果树,将“墓园”变“果园”。杨林桥镇堂鼓观风景区周边的43座豪华墓、散坟按照“平坟头、改卧碑、植草皮、栽绿植”的方式,结合堂鼓观景区开发,将“墓区变景区”。杨林桥镇将“墓区变景区”,水田坝乡将“墓园变果园”。
为解决人民群众安葬的“身后事”,秭归县出台规定,除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及离退休人员外,新亡人员在两年过渡期内免除基本丧葬服务费。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对采取树葬、草坪葬、花葬等骨灰撒散不占地、不单独留标识、不使用骨灰盒处置骨灰的,由县财政按照每例1000元的标准给予逝者家属一次性奖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