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国和
《历史回声——湖北革命历史民歌典藏》(以下简称《历史回声》)是湖北省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文艺项目,收集、整理了湖北人民歌唱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追求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时期出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歌唱了革命先辈英勇无畏、追求真理的初心理想,表现出鲜明的人民性、地域性和史料性特点。
在2021年的《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正式将“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三个提法并列。“源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基础,“为了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三者相互依存、互为支撑,构成社会主义文艺体系。《历史回声》的人民性具体表现为人民的歌曲人民唱、咏唱歌曲为人民。人民的歌曲一方面指苏区人民歌唱人民的党——中国共产党,歌唱了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伟大光辉的革命历程、歌唱了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如《历史回声》所收录的《刘邓大军》《工农歌》《红军真英勇》等歌曲再现了革命战争中战火硝烟、血雨腥风、前赴后继的战斗场面;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了真理和信仰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红色历程。同时,人民的歌曲还表现在对苏区人民生活的再现。如《土地革命歌》《送郎当红军》《苏区好风光》等在湖北各地传唱,表现了欣欣向荣的苏区生活面貌,歌颂了新的红色政权和革命生活。人民性是贯穿《历史回声》这一重大文化工程的红线。
其次,《历史回声》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历史回声》将湖北革命历史分为鄂东北、鄂东南、鄂中南、鄂西南和鄂西北五个地区。这种划分的依据主要是结合国内革命时期苏区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到民歌音调的特点。也就是说,空间上的自然划分以及文化上的地域特征是这次民歌典籍选择和分类的依据。楚地人民性格刚烈、尚气任性,“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刚烈强悍的楚魂和现代革命的风潮相互感染、彼此影响,形成了湖北苏区人民向往革命、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如《历史回声》的第一首曲目红安小调《黄安颂》:“小小黄安,人人称颂,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仅仅32字的《黄安颂》,让人看到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黄麻起义的战火硝烟,感受到红安地区人民高昂的革命战斗热情。同时,也表现了荆楚人民彪悍的民风和鲜明的革命觉悟。各地的革命民歌真实地记录了革命历史事实,民歌在传唱过程中个体的集体记忆被强化,普通村民的文化身份被不断形塑,逐渐成长为革命群众。这次革命民歌典籍的选择、编辑,将五个不同地方的民歌给予同时呈现,打破了现代革命时期民歌传唱范围的局限性。我们可以想象,随着典藏的传播,大家都可以演唱非本地区的革命民歌。整个湖北省乃至全国范围的传唱将推动民族的集体记忆走向更为宏阔的天地,并在新的文化空间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新时代的文化精神。
再次,《历史回声》表现出鲜明的史料性特点。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民间歌谣丰富多彩。五四时期,刘半农、顾颉刚等学者就重视对于民间歌谣、谚语、传说、儿童文学的发掘、讨论和利用。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就提出,“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虽然这项工作一度中断,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于地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的工作重新恢复。《历史回声》共收集有420首歌曲,其中民歌392首。从内容题材上看,歌曲主要反映了湖北地域内的五个不同苏区(或称革命根据地)军民斗争的生活,以及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歌颂红色政权和革命新生活,宣扬了蓬勃向上的革命激情和理想信念。
《历史回声》以民间歌谣的形式记录了楚地波澜壮阔的现代革命历史,但区别于通常史料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它让历史生动活泼起来了,参与创造这段历史的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思想情感、爱恨悲喜等在民歌中得到了生动与细致的表现。也正因如此,这本以民歌形式组编而成的民间史料便显得尤为珍贵。
《历史回声》的整理、编撰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政治、社会和学术方面,这一文化工程在音乐艺术上的意义显然值得进一步分析。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民俗、民风与时代的激荡,歌词与曲调的共鸣,都将成就新时代红色“经典咏流传”,革命历史民歌的整理、编纂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赋予了新的意义。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