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是中国航天最骄傲的财富

长江日报 2022-03-29 08:44

国家航天局2021年6月21日在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上发布的“着巡合影”。继月球之后,火星上也亮出了五星红旗。

赵小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精神的力量》

□ 长江日报记者秦孟婷

编者按:2022年是加速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一年。前几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不足一个月后,第七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今年的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赵小津就是一位“点亮梦想”的“播种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赵小津建议,要将航天精神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学体系;最近他新出了一本由他主编的书《精神的力量》,对航天精神引领中国航天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到今天,取得辉煌成就、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行了历史性的回顾。

“要重视对航天精神的传承。”赵小津接受长江日报读+记者采访表示:“精神的传承看青年,事业的未来在青年。”

■ 月壤掀起了“航天热”

从2018年开始,赵小津就致力于在青少年心中“播种”——把航天精神研究清楚和弘扬出去。

2021年“七一”前夕,赵小津参加航天科学家团队入港“播种”,开展“时代精神耀香港”活动。“嫦娥五号”带回的部分月壤与他们同行。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个个是航天界“顶流”,加一起被称为“宇宙天团”。

他们走访了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多所中小学,站在孩子们中间讲航天故事。88岁的戚发轫院士讲了一次失败经历:年轻时参加东风二号导弹研制,因为地面试验做得不充分,问题暴露在天上,给国家带去损失,一辈子不会忘记。他鼓励大家:“我相信年轻人,包括香港的年轻人,肯定比我们老一代干得更好,因为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一代比一代强。”

那次活动在香港掀起了“航天热”。香港大学太空研究实验室趁热打铁,推出了全港第一个新时代太空经济计划,主要让中学生参与。

年轻人热爱航天事业,这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张“王牌”。“参加许多国际航天会议时,我方30多岁年轻人的对面坐着一排白发苍苍的老同志。”据统计,俄罗斯目前航天科技人员大都是60岁以上;美国也平均50多岁;而中国航天队伍骨干力量的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

■ 没有对祖国的热爱,干不了也干不好航天

一种精神总有一个起点,航天精神的起点是热爱祖国。

“搞航天必须爱国,没有爱国之情就干不了航天,也干不好航天。”赵小津介绍,“两弹一星”元勋23位,21位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学有所成,国外条件也优渥,回国是“吃亏”了,但他们一定要回来。

那段海归历史中,还有这么一件事:1954年11月29日从美国驶往香港的“威尔逊总统号”快到檀香山时,美国移民局找船上所有中国留学生谈话说,快到美国西部国境线最后一个口岸了,你们有没有人想留下?如果想,就在夏威夷下船。无一人作声。

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研制团队的“大专家”叶培建曾说:“我从国外回来,很多人问我,你有什么思想斗争啊?我说,没有斗争,从来没有考虑过留在国外,问这个问题,是小看我了。”

对于中国百年留学潮中最为特殊的那批人来说,他们经受过战乱,也出去看过世界,但踏上回国路后,只有一个愿望:回家,回家,回到一个崭新的国家。

“每一代新人都会为爱国作出新的注解。”赵小津评价。20世纪90年代,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前后,社会掀起出国潮、淘金热,当时流行一句话:“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做技术、军工“不值钱”“不挣钱”,许多人或下海经商,或跳槽到外资企业。

面对“猎头”劝说,面对市场诱惑,年轻一代航天人不为所动。

时间走到2010年,一位叫康成斌的博士刚从中科院毕业,求职时只投了一份简历,就是要去北斗团队。因为他读博时受了“刺激”。读博期间,他研制了一台导航接收机,但是打开屏幕,上面显示的大部分是美国GPS的信号,中国仅有的几颗卫星显得特别孤单。

那时他就下决心,要做中国的导航卫星。后来,康成斌带领团队历时五年攻关,取得了北斗卫星全球组网的关键技术突破。

■ 航天精神背后是实践

说起“航天精神”,大家可能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编写、赵小津主编的《精神的力量》一书中,对“航天精神”作了详尽、清晰的讲解。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我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发源地。”赵小津介绍,围绕航天精神研究与弘扬,院里近些年来做了很多工作,研究、宣讲实践都很多,有丰富成果,所以就组织精干力量,组织论证、编写这部《精神的力量》,回顾航天历程与成绩,阐发航天精神及其力量。

“精神的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投身重大工程实践的史实。”赵小津介绍,“航天精神”在整体上是一个内容丰富的集合概念,是党领导航天队伍在奋斗中铸就和发展的一系列精神的总称。最有代表性的是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前三者通常被并称为航天“三大精神”。

“虽然时代在变,内涵在丰富,但也有内核贯穿‘不变’的一面:航天人对爱国创新、科学求实等作风的弘扬始终没有变,各方面对团结协作、万众一心等品质的传承始终没有变。”

■ 精神的力量

能扭转一个国家的国际交往地位

读+:《精神的力量》这本书里,既有磅礴的历史轮廓,又有细微到心灵的历史细节。为何这样处理?

赵小津:我们都听说过航天精神,很多人被精神感染,其实是被故事感染。各种大事件、大转折,往往一句话就能概括,但是最能打动我们的是大事件之下的细节。比如,说初创时期很困难,对于非亲历者来说,历史轮廓显得抽象,甚至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要是讲历史细节,我们立刻就能懂。有一次周恩来等领导人邀请科学家开会,没说什么会,去了才知道主题是请他们吃肉。困难时期,领导人不吃肉,不喝茶,戒了烟,省出来给科研人员“吃肉”“补脑”。那是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厚望。因为细节,所以我们知道这段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哪怕相隔十年、几十年,这些事情仍在眼前。

读+:搞航天,物质重要还是精神重要?

赵小津: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1965年,周恩来听取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的汇报时,得知汇报人是钱骥,便说:“我们的卫星总设计师也是姓钱啊?我们搞尖端的,原子弾、导弹、卫星,都离不开‘钱’啊。”

周恩来一语双关。搞导弹有钱学森,搞原子弹有钱三强,现在搞卫星又有个钱骥,真是缺不了姓钱的。另一层意思是,搞卫星和搞原子弹、导弹一样,要花大钱。

发展航天事业,既要靠物质,更要靠精神。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与其他国家具备的条件、面临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一开始只能选择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只能完全依靠自己,在摸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一路走来,遭遇了无数艰难险阻,经历了无数严峻考验,但总能斩关夺隘、勇往直前。试想,如果没有航天精神作为支撑和引领,中国航天事业怎么可能取得这样的卓越成就?怎么可能迎来这样的大好局面?

就我个人而言,我毕业的年代正赶上“出国潮”,我当时拿着微薄的薪水,工作环境的基础设施也算不上很好,但我从未后悔。不是没有更好的选择,而是航天人深深感染着我。当我意识到我们做的事是国家的大事、民族的大事,那种满足感、归属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

读+:精神的力量能强大到什么程度?

赵小津:说一个独立自主的例子。我担任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时,我们常常出国参加相关谈判,因为要向别人买东西。我们只能去俄罗斯或欧盟采购,但纳入美国禁运名单的,或是涉及核心技术,他们不卖;非核心的其实我们并不太需要;即使卖给我们,价格也特别高,讲价很难。

大家都憋着一口气,大力协同、明确分工,当我们做出来后,过去那些国际产品立马降价了,到现在,他们反而主动要买我们的产品。

是自主创新成就了我们,精神的力量能扭转一个国家的国际交往地位。而且,精神的力量能让我们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基础,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两弹一星”精神的“大力协同”,到新时代北斗精神的“万众一心”,都深刻说明了发展航天事业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合力推进。无论是探月精神的“合作共赢”,还是新时代北斗精神中的“开放融合”,也都直观展现了中国航天的大格局、大胸怀。中国航天从不关门,我们一直在扩展中国航天的“朋友圈”,致力于壮大国际航天的“共同体”。

2021年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向香港地区大力宣讲航天精神的提案,并与多位航天科学家一起赴港开展宣讲,进一步了解了香港科学家对航天事业的充分参与和香港学子对祖国发展的真挚情怀,感触很深。今年,我又提出了关于促进香港地区高校毕业生到内地央企就业的提案,希望能够为更好地推动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建设和实现航天梦、中国梦,汇聚起包括香港在内的更加广泛的奋斗力量。

■ 在航天人身上常能看到“传帮带”

读+:按理说,航天人干的都是大事,单拎出每个人都是高手,但为什么常常只见集体、不见个人,为何个人甘愿做隐姓埋名人?

赵小津:钱学森常说,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切身感受。在现代化科学技术活动中,个人须在组织协作中尽展其才。像载人航天工程,就离不开全国各行业大力协同,直接参与的研究院、基地、研究所一级单位就有110多个,配合的单位多达3000多个,涉及到几十万个科研工作者,很难突出个人。

遥感卫星领域,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研制团队,叫“鸿雁”。这个团队是公认的能打硬仗的团队,完成了许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深藏功与名”,一直以来,任务要求“嘴要紧”,这影响了成员的性格。他们奉行“少说多做、沉默是金”,擅长憋着劲干活,用结果证明一切。他们也不太计较得失,被安排做的就会去做好。兄弟型号成功,举世瞩目,他们能做到心如止水。自己的卫星成功,没有媒体关注,没有众多荣誉,就连自己的简历中也不能涉及细节,常有人评职称时因为材料乏善可陈而败下阵来。他们充分享受的是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奋战的过程,以及成功后那强烈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

在“鸿雁”团队基础上,来自不同厂所的研制人员,在一起组成了“石榴”团队,以老带新、不断传承的故事比比皆是。有一位青年设计师做了一份飞控程序,请时任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后来担任卫星副总师的曹京看看。本只想让其看看有没有遗漏,哪知曹京牺牲一晚上休息时间,一个指令一个指令地逐条核对打钩,标注有疑问的地方。这位青年设计师很感动,心里也很踏实,后来也成长为团队骨干,还把曹京当年好的做法学习、传承下去。

读+:中国的航天人普遍年轻,这是怎么形成的?

赵小津:对青年人才大胆用、放手用是航天人才培养的第一准则。1992年的时候,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他那时都59岁了,快退休了,突然来这么个担子,心里是很矛盾的。一方面觉得应该让贤年轻人,一方面又觉得要服从安排。当时人才缺乏,青黄不接,许多人甚至连载人飞船的模样都没有见过。当时国外媒体嘲笑,几个老头带一群毛头小伙,能干成吗?

在航天人身上常能看到“传帮带”。“老北斗”人就曾用药盒、大头针制作简易的卫星模型,向新员工讲解。后来,他们用“共享笔记本”,你一句、我两行地记录研制经验和心得。再后来,他们设立督导师制度,手把手助推青年成长,还编著指南、工作手册,给“北斗新人”培训。团队致力于推进知识转移,这一点是公认的。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也不喜欢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希望人人成为专家,并摸索出一套策略。

所以一批年轻的骨干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成为各自岗位上的小专家、小能手。

■ 航天精神也会向社会流溢

读+:今年全国两会上,您提出将航天精神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议,为何要那么重视青少年对“航天精神”的传承?光有兴趣、没有精神,会如何?

赵小津:深入开展航天精神教育,是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三观”,引导青少年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更好引领青少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科学素养。为什么精神重要?那要看“精神的力量”是如何发生的。人的认识与实践开始后,头脑之中反映主观状态的情感为墨,反映客观需要的动机为笔,蘸墨挥毫,落笔成画,精神的力量便发生了。一个孩子有航天探索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学习的动机,行动的“笔”就有了。如果他了解航天精神,并且从航天榜样、航天故事、航天成就中获得了陶冶、受到了启发,他就会对航天探索产生更加浓厚的情感,这样就不仅有了“墨”,而且是多种颜色、多姿多彩的。

“笔”和“墨”都有了,青少年的航天梦就更能立得住,学习探索就能更深入,科学素养就能更巩固,以后也越有可能作出更大的成就。

但从现实情况看,当前面向全社会大中小学开展航天精神宣讲的覆盖面仍然有限,目前全国范围内青少年对于我国航天事业伟大成就和航天精神内涵的理解仍不够深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少年航天梦的形成与科学素养的培育。

读+:航天精神仅限青少年学习了解吗?

赵小津:航天精神也会向社会流溢,在社会上也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今人们崇尚航天精神,密切关注航天,踊跃支持航天。有时候,是“发出声音”,航天精神、航天故事、航天成就如今成了网民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有“航天”标签就意味着高流量。

有时候是付诸行动。叶培建院士就经常谈到自己担任“嫦娥一号”总指挥期间的一个故事。一次,他带队赴发射场执行任务,当时在机场遇到意想不到的飞机客满,不能登机。那时,好几名乘客主动站了起来,自愿把座位让给试验队员,另行改签。他们还说,这是用自己的方式给航天事业作贡献。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些互动与感动,让我们的航天队伍受到极大激励,奋斗的决心也更坚毅。

■ 太空授课还埋了“彩蛋”

读+: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三位“太空教师”登场,是不是播种航天梦的一种形式?

赵小津:其实还埋了“彩蛋”,每次授课也是在反映最新航天成果。

2013年6月,王亚平在“天宫一号”进行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如果仔细对比,会发现图像、音效远不如现在。“授课”是很难的。那时候,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组合体运行在距离地面大约340公里的高度,绕地球运行一圈的时间约为90分钟。受地球曲率影响,如果保持不间断地通联,理论上需要在地表均匀布设100多个地面或海面测控站,这在经济上、政治上都是不可能的。

但“不可能”就是被解决了:在静止轨道上布设中继卫星,为中、低轨道卫星提供数据中继服务,为航天器发射提供测控支持,从而极大提高各类卫星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

我国2012年建成了天链一号全球组网数据中继卫星系统。那次太空授课的时长是50分钟,从上课开始到结束,神舟天宫组合体围绕地球飞行了半圈多,全程信号稳定连续。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的实时传输能力了得。

2021年12月9日,王亚平时隔八年半再次在太空“开讲”。这一次图像稳定清晰、话音清脆响亮、天地宛如咫尺,效果更好。原因在于2019年3月31日,天链二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我国第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登上历史舞台,相比天链一号卫星,数据传输速率增加了一倍,还增加了多目标任务调度功能,可以自动接收多目标任务,并自主排序完成。

那么3月23日那次约45分钟的课,背后的新进展是2021年12月14日天链一号02卫星发射,天地通信有了更好的支撑。

航天传统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

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探月精神

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

新时代北斗精神

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