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提供的老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武汉长江大桥桥面上的宫灯。
本报3月23日8版《对17年前的宫灯造型念念不忘,市民建议武汉长江大桥路灯恢复老样式》一文刊发后,引发市民广泛关注,不少人表示虽然没有见过,但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宫灯造型很美。
大桥宫灯到底长啥样?24日,记者走访了武汉城建档案馆,采访了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者唐寰澄之子唐浩以及中铁大桥局原副总经济师、桥梁史专家余启新,试图还原宫灯的真实模样。
采访中,唐浩还回忆,父亲在世时,一直觉得换掉宫灯有些遗憾。
桥头堡设计者唐寰澄之子:
父亲一直觉得换掉宫灯有些遗憾
24日下午,在武汉城建档案馆,记者查阅到武汉长江大桥设计、验收资料。其中的照明设计图纸中,可以看到路灯设计的间隔为32米,高度则为水面以上51米。不过,资料中并未标注路灯的具体造型样式。
该馆工作人员透露,档案馆20世纪90年代建成,比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晚了几十年,因此收集到的资料非常有限。
随后,记者联系上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者唐寰澄之子唐浩。他曾协助父亲开展中国古桥的研究和中国古桥历史的研究,也是一位桥梁设计、美学专家。
对于武汉长江大桥的路灯造型,唐浩记忆很深刻。“是那种传统的中国宫廷灯造型,跟北京长安大街的路灯很像。”唐浩说,宫灯外面是白色的圆形灯罩,灯杆顶部是尖的,两个圆白大灯垂于灯杆顶部两侧。
他说,父亲在设计桥头堡时借鉴了清代黄鹤楼“攒尖顶亭式”的中国民族建筑风格,宫灯造型与桥头堡、护栏风格极为协调。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因为照明范围小,就在灯杆尖上又加了一个灯,这样照明效果是好了点,可造型却与之前不同了。后来,武汉长江大桥大修,原先的灯杆、宫灯便看不到了。
“父亲在世时,一直觉得换掉宫灯有些遗憾。”唐浩说。
唐浩提供的一张大桥建成不久后的照片中,可以清晰看到灯杆上挂着的两盏宫灯,灯罩洁白圆润,如同珍珠般夺目。
桥梁史专家余启新:
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今年74岁的余启新与武汉长江大桥有着不解之缘。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时,他就读于武昌一小,学校就在大桥武昌桥头堡旁,从窗口望去,就是沸腾的桥梁工地。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他作为少先队员代表登上大桥,参加大桥通车仪式。后来,他成为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单位中铁大桥局的一员,曾担任党委宣传部部长、《桥梁建设报》总编等职务。
在余启新的印象中,2000年之后,武汉市对武汉长江大桥进行了建成后的首次大修,大修项目包括防渗、防锈、路灯改造、路面“黑色化”等项目。改造中,大桥机动车道拓宽,原来的灯柱较矮,光线不够,为了交通安全,有关部门保留了路灯底座,对灯柱进行了加高,原有的钢混路灯杆被换成了全钢质路灯杆,路灯也进行了更换。
根据《桥梁建设报》相关报道,武汉长江大桥原有路灯杆为六边柱形,下端较粗,向上逐渐收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路灯杆的上部十字交叉呈对称式,两边各下悬一只白色圆形灯罩。原始的路灯杆应用“莲花”元素,很有民族色彩,与大桥两侧的雕花栏杆以及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顶交相呼应,风格协调,浑然一体,极具“中国风”和美学价值。
余启新说,建成时的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桥上的灯柱和栏杆都是按统一的风格设计的,桥头堡、路灯和栏杆雕花非常富有民族特色,也符合当时国家对大桥的设计原则要求。
记者刘海锋 孙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