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攻破贮藏、变温、繁育等难关,能种土豆的地方就能种郁金香 这群武汉人让国产郁金香四季开放

武汉晚报 2022-03-25 08:43

3月24日,雨后,游客在东西湖郁金香主题公园踏青赏花。

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花卉基地内,产祝龙教授团队正在收集郁金香杂交后的种子。 记者蔡欣星 摄

产祝龙的办公室窗台边,外观酷似大蒜的郁金香种球。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用于做实验的郁金香。

一场倒春寒后,位于东西湖区的武汉最大郁金香种植基地,迎来盛花期。而相隔半个武汉,50公里外的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花卉基地内,尚未开花的郁金香花苞,则被套上了卡片大小的白色牛皮纸袋。这是在收集郁金香杂交后的种子,培育新的品种。

华中地区的每年3月,是郁金香的最佳观赏期。因为花色鲜艳、种类繁多,深受游客喜爱。鲜为人知的是,我国的郁金香种球却主要靠进口,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郁金香种球进口数量在2亿颗左右。

不过,这种局面正在被慢慢被打破。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产祝龙教授团队,在郁金香种球国产化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他们不仅成功进行了郁金香种球的国产化生产,还通过采后贮藏处理和反季节栽培,首次实现了郁金香四季开花。

1 首次利用国产种球

实现郁金香花开四季

在产祝龙办公室的窗台边,一排白色的郁金香种球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它们外观酷似大蒜,是开花后再利用的种球。在经过特殊采后贮藏技术处理后,这些种球将再次栽种,等待二次开花。

产祝龙教授告诉本报记者:这看似不起眼的郁金香种球,此前的几十年里,90%都要从荷兰进口,还有少数来自新西兰、南美洲等地。

作为球根花卉的代表,郁金香被誉为“花中皇后”,也是人们熟知的荷兰国花。但据相关文献记载,郁金香其实最早被发现是在我国新疆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高原地区。直到16世纪,经由奥斯曼帝国,才逐渐传入荷兰,经荷兰人不断培植和推广,才名扬世界。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野生郁金香属植物有上百种,我国独有的郁金香属植物约15种,大多分布在新疆。

20世纪80年代,郁金香被引种回中国,在西安植物园试种成功。但郁金香对环境的要求较高,10℃-20℃是较适宜的生长环境,一旦超过25℃就容易衰老死亡。引种进入我国后,由于很多地区气候条件并不适合种球的生长,同时由于病毒侵染和栽培管理不规范等原因,每经过一季的种植,种球便会退化缩小,第二年就不再开花或开花效果差,结果每年都要重复从国外进口。

“郁金香国产种球开花的关键,便是种球采收后贮藏期间的处理环节。”2016年入职华中农业大学后,植物学博士出身的产祝龙开始了郁金香的产业化研究。他带着最初三五个人的研究团队,决心攻克郁金香种球生产、采后贮藏处理和促成栽培等难关。

产祝龙与东西湖郁金香公园展开合作,将当年开过花的种球进行选择回收研究。最后发现,花芽分化和打破休眠两个阶段的处理,是开花的关键。种球的花芽分化不充分,开花就参差不齐或无法开花,景观效果差。而打破休眠则意味着,要经过技术手段,让原本需要3到5个月才能开花的贮藏周期缩短为一两个月以内。“贮藏期间温度的控制是关键,为此我们摸索了很长时间,只有控制好这个阶段的变温,才能达到种球在同一时间段整齐开花的效果。”产祝龙说,种球的处理需要冷库调整到不同的参数,实验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

2018年9月,教师节前夕,初秋的华中农业大学校园内绽放出缤纷的郁金香,这是产祝龙团队的种球处理技术第一次得到验证。原本每年冬天栽种、3月开花的郁金香,可以在9月乃至任何一个季节盛开。这也是国内首次利用国产郁金香种球实现四季开花。

2 能种土豆的地方就能种它

亩产收入可达七千元

由于郁金香难以培育,郁金香种球曾在国外成为一个投资品种。据了解,郁金香从种子培育成商品种球,大约需要5到6年时间,高昂的时间成本,是促使国内很多景区或企业更愿意直接从国外购买处理过的种球的原因之一。为了生产培育自己的种球,从2016年开始,产祝龙团队在严格遵守花卉种质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先后筛选了100多个品种,利用组织培养、水培、基质栽培等方式,开展郁金香种球的繁育和规模化生产。

由于国内可以借鉴的先例少,郁金香种球的组织培养技术完全靠经验不断的摸索和优化。产祝龙团队中,有一位2018届园林专业学生,从本科未毕业时就开始进行实验,4年后,直至这位学生研究生毕业时,才有了培植结果,相关成果发表在园艺学著名的国际期刊上,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实验的过程好比不同因素的排列组合,我们到现在都不敢说有了最优结果,只是目前有较优的结果。”

建立了郁金香种球组织培养体系,大规模的种球种植就有了可能。团队经过实地考察,发现湖北恩施、神农架等海拔在800米至1200米之间的地区,是适合郁金香种植的。产祝龙笑言:简单来说,能种植马铃薯的地方,就可以培植郁金香种球。

这为湖北高山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提供了新选择。产祝龙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可生产2万到4万颗种球,刨除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资料费用,每亩地可以有六七千元的收入,这为我省乡村振兴提供一种新的选项。

产祝龙认为,花卉种质资源是花卉产业的“芯片”,也是花卉产业创新的根本。目前该团队已拥有了郁金香种球培植和开花调控的多项专利。打破技术壁垒后,团队正呼吁出台省级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郁金香种球的培植方法,让大规模生产郁金香种球具备专业技术基础。

3 比起技术,转变观念更为重要

教授身份之外,产祝龙还有一层身份,中国郁金香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以来,国产郁金香种球不开花、开花效果差的印象根深蒂固。他认为,观念的扭转比技术壁垒的突破,更需要时间。

产祝龙告诉记者,很长一段时期,国内对郁金香种球的采后处理不重视,对郁金香的花芽发育规律不了解,一些商贩盲目收购花海景区开花后的郁金香种球,不经过采后标准化处理就低价出售。这些种球由于在贮藏期间花芽发育不充分,未解除休眠,种植以后盲花率高,开花不整齐,景观效果差。

人为因素造成的国产郁金香种球质量问题,极大影响了国产郁金香的口碑,最终形成了必须从荷兰进口的观念误区,导致科研院所研发的技术无法在市场上进行转化,有魄力进军郁金香种球生产的企业很少。

“某种程度上,景区或企业每年花费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进口荷兰郁金香种球,买的是安心,能确保开花质量和景观效果。”产祝龙认为,破解目前研究人员有技术无产地和产量、企业景区不敢投入不敢应用、相关部门缺少规划意识的困局,需要多方合作。“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盛开的郁金香,品种、种球和技术,都由中国人自己培育和提供,让原产中国的郁金香四季开放。”

记者蔡欣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