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乒乓球WTT(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新加坡大满贯赛,中国队包揽五项冠军。19日晚,马龙击败队友梁靖崑晋级男单决赛后用英语接受记者采访,虽然国乒队长的英语口语还不算十分流利,但这一幕却引发了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之后视频在网上也受到了大量点赞,“龙队的散装英语太可爱了”“想起了我上学时被英语老师提问的样子”……
马龙和WTT约定用英文接受采访
赛后场边采访时,WTT主持人首先祝贺马龙取得比赛胜利,并恭喜他锁定世界第二的排名。谈到赛后感想时,马龙开始了全英文的回答:“Today's is a tough match. I never thought I will come in final.(今天这是一场困难的比赛,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能进决赛)”话音刚落,现场掌声雷动。观众们显然没有想到马龙会用英文回答问题。马龙接着用英语解释:“WTT的经理告诉我,如果我夺冠就用英语接受采访。我觉得明天比赛很困难,不一定还有机会说,所以今天就先说了吧。”
主持人又问马龙想对现场的观众们说点什么,马龙表示:“很开心能进入决赛,今天的气氛非常棒,我要感谢现场观众们热烈的支持。他们给了我力量!”整个赛后采访,马龙全程用英语,让身边的翻译无事可做。
据国际乒联亚洲媒体主管周到透露,前几天WTT在调研中和马龙谈到,中国运动员应该和国际球员有更多的沟通。一位工作人员和马龙约定,如果他能赢得冠军就用英语接受采访。
国乒选手全员学英语进步明显
马龙在大赛中秀英语并非头一次。2019年布达佩斯世乒赛,卫冕冠军马龙以总比分4比1击败瑞典名将法尔克,实现了国乒在世乒赛男单项目的“八连冠”。比赛结束后,马龙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了一句“I am made in China!”让众多网友直呼“龙队A爆了!”而在1/4决赛结束后,马龙接受采访时,还纠正了翻译的一个错误,当时记者要马龙谈谈瑞典名将瓦尔德内尔,结果翻译错译成了让他谈自己的双打搭档。
实际上,中国乒乓球队选手们喜欢秀英语早已成为广大球迷津津乐道的一个主题,只要你在网上搜索“国乒队员说英语”,会发现大量的文章和视频。例如2020年5月27日,国际乒联就发布了一条国乒队员集体学英语的视频,讲的是因疫情影响封闭集训近3个月的国乒选手是如何学习英语的:樊振东秀了一段英语,队友们纷纷鼓掌叫好;许昕很有自信地用英语说出了“赛点”“疼痛”,不过他表示“难的我也不会”;孙颖莎则是接受一对一教学,小魔王学得抓耳挠腮,自己都乐了。
总体而言,国乒队员们的英语水平普遍仍在学习阶段,不算优秀。不过他们只要一有机会就活学活用,很多选手的口语能力也有了较大进步。国际乒联CEO史蒂夫就曾评价马龙的英语“自然流畅”。
选手“国际范”有利于国乒第三次创业
国乒选手全员学英语,有个人的兴趣原因,更重要的是作为国乒带头人的刘国梁十分重视,将其视为中国乒乓球运动“第三次创业”的一个有效手段。
论水平,中国乒球选手独步天下。但早在多年前,刘国梁就一再表示,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太利于乒乓球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展,随之提出了国乒第三次创业的想法:加强国际交流,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追求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持续发展和乒乓球文化的传播。
学英语对“三创”有什么影响?有一件事可以很好地说明:2011年世乒赛期间,中国著名乒乓球选手王励勤以最高票当选为国际乒联运动委员会委员,但考虑到他欠缺英语口语能力,不利于开展相关工作,王励勤最终将运动委员会主席一职让给了萨姆索诺夫。多年前,时任国际乒联新闻主管查德·佩蒂特就说过:“最好的选手几乎都不说英语,这成了我们推广乒乓球运动的一大阻碍。”
现在,中国乒乓球队专门聘请了英语老师为队员授课。刘国梁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在国际赛场上和对手、裁判进行沟通和对话,面对采访也可以用流利的英语回答问题。直白点讲,就是希望在国乒中也能涌现像姚明、苏翊鸣这样具有“国际范”的选手,以此达成国球在世界体坛的更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