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石锅鱼,耍霸王鞭,武陵山深处藏着一座白族家园

极目新闻 2022-03-17 07:47

极目新闻记者 李博

通讯员 廖原 洪叶

白墙黛瓦水墨画,飞檐翘角古韵扬,近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恩施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500余座特色白族民居错落有致,让人仿佛置身大理古城。

铁炉乡,以加工原始农用铁具而得名,系全省唯一白族乡,地处鄂西南边陲,武陵山余脉,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山水相连。从恩施州城到鹤峰县城,路程近150公里;从鹤峰县城再到铁炉乡,还需走100余公里山路。

700多年前,云南大理白族人不远万里迁徙于此,经过数代繁衍,这里的群众仍保留着烹砂锅鱼、跳“霸王鞭”、弹龙头三弦的习俗,白族、土家族、汉族、苗族在此和谐聚居,共绘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鹤峰有个白族乡

整齐划一的白族特色民居

2006年3月15日,湖北省政府批准建立全省第一个白族乡—鹤峰县铁炉白族乡。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从鹤峰县城驱车两个半小时,来到了大山深处的铁炉白族乡。在白族乡人民政府不远处,一条白墙黛瓦的大理街映入眼帘。

“白族人尚白,且每一座民居的白墙上都必须有水墨画。”铁炉白族乡乡长于治涌告诉记者,他们特意联系云南大理州白族学会,从当地请来了有名的石瓦匠和画匠,才得以新建这条特色文化街区。

记者在大理街看到,一座座三层小楼紧密相连,层叠的屋顶盖上青瓦,饰以瓦当;每户白墙上均有三至四幅水墨画,花卉鸟兽、人物山水相得益彰。

鹤峰县民间文学专家冯家文告诉记者,白族人特别看重居住环境,把盖房起屋当作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省吃俭用,耗尽财力,也要盖一座心仪的宅院。白族民居可用“青瓦白墙斜屋顶,门楼彩画小院落”两句话来概括。他认为,青白这两个颜色,最是素雅大方,不喧嚣,不张扬。

于治涌介绍,为保持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该乡积极开展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工程,2021年投资583万元的8个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已基本完工。通过典型示范效应,带动农户自发实施白族民居改造工程,细杉、铁炉、三旺等村已按白族建筑风格改造民房近500栋。

“不用我们介绍,外面来的客人从建筑上看,就能察觉出我们这里有哪些民族。”于治涌告诉记者,铁炉白族乡下辖12个村,14689人。白族、苗族、回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85%以上,白族人口占32.5%。

根在云南大理国

白族乡里好风光

白族,聚居云南大理。何以散居湖北鹤峰?

据查,鹤峰铁炉乡聚居的白族,是宋末元初随蒙古军征战来到长江中游地区的“寸白军”后裔。

史载:公元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令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统军20万,渡过金沙江,在丽江九河一带大败大理国军队。之后越苍山,克大理城,灭大理国。1258年,又兵分三路,向南宋进攻。因兵力不足,就地征募以白族人为主体的寸白军,由大理国王段兴智的叔父段福率领,随蒙古大将兀良合台远征内地。寸白军下交趾(今越南),攻广西,打潭州(今长沙)、岳州,于宋开庆元年(1259年)与忽必烈在鄂州(今武汉)会合,沿江驻防。后大汗蒙哥在钓鱼城(今重庆合川)战死,忽必烈欲返蒙继承汗位。又恐兀良合台生变,于宋景定二年(1261年)解遣兀部和寸白军。

此时湘川黔渝一带为南宋所控,加之交通阻隔,由钟迁一、谷均万、王朋凯三个白族兄弟带领的寸白军“溯长江、渡洞庭、漫津澧、涉慈阳(今慈利)”,当来到湘鄂川黔交界的武陵山地区时,见鹤峰一带极似家乡大理,便乐其风土,与先后至此的土家族、苗族和汉族兄弟聚居于此,繁衍生息。

“我自己也是一名白族人!”于治涌说,经过当地文学、历史学专家考证,铁炉白族与湖南桑植县淋溪河乡、白石乡、马合口乡的白族同源于云南大理古南昭国,始祖为钟迁一、谷均万、王朋凯。一百多年前,由于种种原因,桑植境内的白族人逐步迁居于此。白族人来铁炉之后,与当地其他民族共同劳动、生活、通婚,和睦相处,互相融合,逐渐遍布全乡各地,形成了其独特的白族地域性文化。现铁炉境内白族以谷、王、钟、熊四大姓氏为主。

民族文化在传承

村民喜跳“杖鼓舞”

铁炉白族人家服饰上仍保持着传统文化的特点,服装多以白色为主,对襟上衣、镶花边领、白色丝带、绣花裙摆,是白族服装的一个主要特征。冯家文说,每到“三月三”及春节,当地百姓仍会身着白族特色服饰。

此外,当地老百姓还保留着吃生皮,烹饪大理砂锅鱼等饮食习惯。在当地集镇上的一家餐馆内,店主王先生现场为记者一行烹饪了一锅砂锅鱼。新鲜鲤鱼搭配着嫩鸡片、火腿、冬菇十多种配料,放置砂锅中小火慢炖而成。夹一块入口,鱼肉清香细嫩、鲜美爽滑,汤味美鲜香、酸辣可口。

学生课间跳起“霸王鞭”

“金花花哟遍地开……”每天11时15分,铁炉民族中心学校的音乐声都会准时响起,300多名学生,每人手拿一根长约70公分的“霸王鞭”,跟着节奏,右手拿鞭,左手拍击,不时转身,踢腿,敲击地面,走出多姿舞步,这是该校大课间活动。

“霸王鞭”是白族民间七十余种舞蹈里,最具代表性和流行最广的舞蹈,白族人在建房嫁娶、喜庆佳节中均会表演。此“鞭”用空心竹或扁形木条,凿约十公分左右长的四至五个孔,每孔内装二组铜钱,演出时以杆两端随舞碰击身、膝或肘发声。

近年,白族乡党委政府会同鹤峰县文化主管部门,为全乡12个村修建了宽敞明亮的文化广场,并组织民间艺人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校园课堂、电商直播平台等进行传播展示,“霸王鞭”“九子鞭”“杖鼓舞”“的切杆”“龙头三弦”等民族艺术仍不时可见。

“我们经常请大理、桑植等地白族学会的专家过来传授技艺!”邹俊宏说,“民族文化传承需从娃娃抓起”,接下来还会请更多的专家走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