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15日讯(记者赵家新)市民从汉江江滩江汉桥闸口进入,沿江堤往晴川桥方向行走,途中可以看到多处用规整红砂石砌筑的石级码头台阶(以下简称“红砂石码头”),这些红砂石砌成的台阶,有典型的老码头特征,是武汉历史码头遗迹,应当受到保护。近日,市民胡全志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建议,应保护好这些历史遗迹。
汉江4个老码头
承载武汉人吃苦耐劳的“基因”
斑驳的铁环见证了汉江码头历史。 记者赵家新 摄
14日上午,汉阳区水务局滨江堤防所工作人员张俊、市民胡全志和记者一行从江汉桥闸口到原国棉一厂(老矶头)一带看到,该江段目前保留相对完整的红砂石码头仅剩下4个了,多处码头台阶和驳岸石出现局部破损,总面积近200平方米。部分红砂石码头(包括护堤)在水流冲击下,发生自然损坏,不少红砂石被江水冲毁,滚落到江里,岸上出现大大小小、残缺不全的坑洞。
胡全志说:“这些红砂石石材珍贵,如不及时就近从江边捞起修复,时间一长,这些石头有可能冲往下游,再难找寻,将来想修复古码头,估计都很难找到配套的石材了。”
张俊介绍说,近期相关部门正在制定汉江汉阳段整体整治的方案,有可能会将破损的堤岸整体覆盖。
“这样做一是利于长时间保护堤岸,二是会给人视觉上的美感。”胡全志建议,一定要避免整体覆盖式的“一刀切”方案,因为武汉的大小码头承载了武汉人能吃苦敢拼搏的文化因子,应尽量保护好古码头遗址,留住历史。
或是清末汉阳铁厂专用码头
名称待考
保存相对完好的红砂石码头。 记者赵家新 摄
据了解,武汉最早的水码头,如今可考的是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天宝巷等码头。后陆续修建了杨家河、老水巷、兴茂巷、彭家巷、大硚口、小硚口、大王庙、五显庙、沈家庙、关圣祠、鸡窝巷、接驾嘴、龙王庙、鲍家巷、新码头、流通巷等码头。这些早期的码头,都是沿汉水自上而下逐步修建的。
胡全志告诉记者,2019年民俗专家刘谦定也曾经建议,武汉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中要考虑如何保护传承老码头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因为它们是这座城市成长的见证。
胡全志查阅了资料后告诉记者,据1929—1930年版《武汉三镇市街实测详图》,今江汉桥汉阳岸自上而下分别聚集三个码头:武圣庙码头、泉隆巷码头和兵工厂码头。距兵工厂码头下游约300多米是老矶头,1930年地图该处没有标注码头。老矶头至今大庆闸口段共有5个码头:修德门码头、兴基门码头、北总门码头、邻德门码头、白鳝庙码头。
综合分析,目前在老矶头至大庆闸口段发现的四个红砂石砌筑的古码头,很可能是清末汉阳铁厂的专用码头,具体对应的名称待考。
水务部门:收集散落红砂砖,维修破损护坡
堤防所工作人员向胡全志(右一)讲解岸堤现状。 记者赵家新 摄
“我认为,从汉江月湖桥至长江入江口这一段,应结合两江四岸景观区统一打造,在前期整治岸线的基础上,保护好沿江现有重点码头遗迹,留下汉阳、汉口'码头之根';月湖桥到江汉一桥间的汉江段江滩和码头,与月湖风景区规划为一体,江汉桥到晴川桥,与龟山北片的兵工厂、国棉老工业基地景观一同打造,重构江城美丽山景、江景,形成大片区的文化旅游区。”胡全志建议。
张俊告诉记者,他们会听取胡全志的建议,在枯水期先期收集滚落江中的红砂石等“老料”,待有需要时取用。
“我们会将胡全志的建议和意见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尽力邀请设计部门现场勘查,在不影响防洪的前提下,力争保护好这四个红砂石老码头。”他说。
15日,汉阳区水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首先会将沿线4处红砂砖踏步、码头情况向直属部门上报,并将旁边散落红砂砖收集规整;其次,将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对沿线少量破损护坡进行维修处理。据悉,该堤段护岸整治已纳入2022年区级城建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