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哨”吹出自强音 ——记武汉青山区强音艺术团团长刘建国

湖北日报 2022-03-15 07:50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佩雯

3月9日,春暖江城,阳光明媚。一大早,武汉市青山区强音艺术团办公室,团长刘建国坐在轮椅上,用口哨缓缓吹一曲《苗岭的早晨》。

嘴唇翕动间,旋律随之变化。口哨声时而悠扬舒缓,时而俏皮活泼,忽而模仿鸟儿啁啾,忽而模仿竹笛花舌。婉转绵长仿佛潺潺流水,一吐一纳间,刘建国自如地切换气息,眼神清澈明亮。“听他吹口哨,真是一种享受!”艺术团舞蹈老师张春珍说。

一声口哨点燃终生梦想

不满一岁时,刘建国患上了小儿麻痹症,此后便依靠双拐和轮椅行走。6岁那年,他随口吹出的口哨音色格外嘹亮,这也成为他“口哨梦”的起点。

口哨几乎人人都会吹,但不是人人都吹得好。刘建国“金口哨”的秘诀,就藏在听和练之中。

“那个年代没有什么碟片,听歌曲只能通过广播。”不管是邻居家的收音机,还是单位的广播,只要捕捉到悦耳动听的旋律,刘建国都会停下来仔细倾听。为了拼凑出完整的旋律,刘建国常常要辗转好几个地方;为了练熟一首曲子,他往往要花费好几个月。勤学苦练中,刘建国的口哨越吹越娴熟。

为了追寻“口哨梦”,当时在青山热电厂工作的刘建国买断了工龄,一心一意琢磨吹口哨技巧。1989年,在全国残疾人文艺调演选拔赛中,刘建国演唱了一首歌曲,未能打动台下的评委。

“我还会吹口哨!”不甘心的刘建国吹起《苗岭的早晨》,悦耳的口哨声引得评委们纷纷竖起耳朵,其他参赛选手也听得聚精会神。口哨声刚结束,一位评委就拉来青山区文化馆馆长,指着刘建国说:“口哨这个形式很新颖,好听啊!”

这次比赛后,刘建国成了“口哨红人”,从街道居委会到省市残疾人艺术团,刘建国平均一年要参加二十多场演出,最多时,一个月就要演四十多场。

回到家乡传递爱与希望

2003年,在武汉市残联原理事长刘永泽推荐下,刘建国来到了更大的舞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他和著名舞蹈艺术家邰丽华组成“黄金搭档”,一曲《化蝶》舞出优雅与活力,口哨声作配,传递出勇敢成长、挣脱束缚的自由之美。

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凭着“金口哨”的绝活,刘建国随团到近20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在香港的演出结束后,一位观众紧紧握着他的手:“你吹出的口哨,是我听到的最好听的音乐!”团里的演员祝贺他演出成功时曾说:“同样是掌声,每次你的掌声总是特别响、特别长。”

对刘建国来说,口哨音乐成了走遍世界的通行证,但在2006年,他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并于2011年受邀担任武汉市青山区强音艺术团团长。

“我希望能带动更多残疾朋友参与文艺活动,传递更多温暖和爱。”离开光鲜亮丽的大舞台,刘建国的重心慢慢转移到幕后。强音艺术团由30多位残疾人和30多位志愿者组成,有四肢健全的聋哑人,也有双腿瘫痪的老人,有人会吹葫芦丝,有人热爱舞蹈。刘建国针对团友们的兴趣,带领强音艺术团定期排练轮椅华尔兹、手语歌等节目,这些爱好歌舞的残疾人经过培训后,声乐、器乐、轮椅舞蹈表演有模有样,每年要在街道周边参加十多场爱心演出。刘建国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展示艺术团演出的视频,浪漫的华尔兹响起,穿着华丽衣裙的残疾朋友在舞池中翩翩起舞,“舞蹈演员坐的是定制轮椅,上面是个吧椅,下面装了万向轮,还是我们团自己发明的咧。”刘建国话里难掩自豪。

刘建国今年刚满60岁,与时俱进的他最近爱上了短视频。他利用闲暇时间,用口哨吹起《土耳其进行曲》《贝加尔湖畔》《渔舟唱晚》等经典音乐片段,视频上传后获得大批网友喜爱。“前不久,我还拿到了C5残疾人驾照。”刘建国爽朗地笑着说,“现在我也能开车了,再有演出机会,我就能帮忙接送团里的演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