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玘和老师在节目现场。
王逸玘在练习发声。
王逸玘在认真学习。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近日,在央视播出的火爆栏目《2022中国诗词大会》中,来自江苏的听障女孩王逸玘和妈妈一起朗诵《将进酒》感染了无数观众和网友,大家纷纷为这个自信的女孩点赞:“所有的人都在流泪,只有她在笑”“自强的女孩,伟大的妈妈。”
上台前练习了无数遍
站上舞台还是紧张
3月8日播出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上,王逸玘神采飞扬地用手语演绎并大声吟诵了一首《将进酒》,台下的妈妈徐凌克注视着女儿,一同完成了这首诗,吟诵完毕,现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3月11日下午,在南京市聋人学校,记者见到了17岁的王逸玘,她正在座位上看书。一头干练的短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穿着橘色的校服,充满朝气。
“当我知道有这个机会的时候,我就觉得必须要抓住。”她缓慢而有力地说出了这句话,舞台上呈现的《将进酒》她练习了无数次,直到上台前还在练习。
这是王逸玘最喜欢的一首诗,“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小的时候就会背,但是想不起来是哪首诗里的,直到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看到了《将进酒》,有一种和老朋友见面的感觉,原来是李白的诗。” 她告诉记者,高一寒假,在家练习了四五天,她第一次完整地背下了这首诗,兴奋地跑过去背给爸妈听,“我记得背完后,他们都给我竖起了大拇指”。
之后为了准备《2022中国诗词大会》,王逸玘把之前学过的诗词都重新过了一遍,又学习了大量新的诗词,哪怕就是课间十分钟,她也会拿起诗词看一看。她最喜欢的诗人就是李白:“我觉得李白的想象力很丰富,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小时候经常为他的想象力惊叹。”
王逸玘告诉记者,录制《2022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时和妈妈在北京待了一个月。录制现场,王逸玘表现得淡定从容,但她告诉记者:“其实我在台上还是很紧张的,但特别感动的是,对面的诗友们用他们学会的手语,给我加油,我差点就哭出来了。”
用诗词学习说话
一个发音她曾练习12年
诗词,对很多人来说是语文学习的启蒙,但对王逸玘来说,这更是她练习说话的法宝。
王逸玘2004年出生在江苏常州,妈妈徐凌克告诉记者,“她在18个月时,家里的铁门突然被风刮倒了,发出了好大的响声,我都吓了一跳,但是孩子就在门口玩,好像一点声音都没听到,完全没被吓到。”当时家人就带着小逸玘去做了检查,诊断出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几乎听不见外面世界的声音。
这就仿佛晴天霹雳,很长一段时间徐凌克都以泪洗面,她不知道孩子的未来该怎么办。“戴上助听器,首先要就解决的就是教孩子开口说话,当时了解到有听障的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会变弱,我就想到教孩子古诗词,这既能锻炼她说话,也能锻炼她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开口说话对王逸玘来说很难,徐凌克说:“在正式学习拼音时,首先要做的是练气,我就让她吹气球,吹蜡烛进行锻炼。她完全没有耐心,可能一分钟都坐不住。”即使这样,徐凌克每天还是用大量时间带着女儿语训,白天在语训学校练,晚上就在家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逸玘在25个月的时候,终于发出了第一个声音“ma”。“ 虽然她的发音很模糊,但是我听到心里还是特别高兴。”徐凌克说,3岁时,王逸玘学会了第一首古诗《咏鹅》。
摸喉咙的震动、观察舌头的位置、看嘴型,每一个拼音都要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会一个拼音,王逸玘有时候要学七天,有时是一个月。但是对她来说最难的是“g”的发音——整整学习了12年。
这也是王逸玘印象最深的发声学习,她说:“妈妈为了让我学会这个音,让我在嘴里含着一口水,不要吞下去,用喉咙顶住,感受‘g’的发音,有的时候我会直接吞下去,有的时候直接被呛到,很长时间这个音我不知道怎么发才是正确的。”
直到九年级,王逸玘终于学会了这个发音。“当时妈妈就带着我去外公家了,让我叫‘外公、外公’,练习‘g’,我一遍遍喊着,看到了妈妈眼里的泪水。”
妈妈的眼泪可能是喜悦的,但是王逸玘却很自责,她说:“我感觉对不起妈妈,我应该学得再快一点就好了,这个发音让妈妈等太久了。”
两个间隔7年的提问
让妈妈看到了她的成长
现在的王逸玘看起来阳光、自信,用她的话说,我只是在听力方面和别人有一点不一样,其他方面和大家一样。但是时间倒回到10年前,那时的她,也曾有过敏感、自卑的时候。
徐凌克告诉记者,二年级时女儿放学回来问了她一个问题:“妈妈,你有没有童年?”面对这个问题,徐凌克细数了自己童年的经历,可以玩游戏、摘野果、爬树……可是接下来的一句话,让她整个人懵了,王逸玘说:“妈妈我的童年真不幸。”
“我听到这句话,鼻子一酸,觉得很对不起孩子。”也就是因为这个提问,徐凌克决定把孩子从正常的学校转到了特殊学校,而她自己则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去了女儿购买助听器的店里工作。她说:“在那里我才了解到,原来即使佩戴了助听器,她的听力也不是和正常人一样,在正常学校她可能听不懂老师说什么。另外,之前都是在语训学校,她也不知道如何和其他学生一起交流、玩耍。”
王逸玘现就读于南京市聋人学校高二(3)班。班主任徐青青老师告诉记者,她是一个特别乐观开朗、毫不怯场的女孩。2019年,王逸玘进校不久,就展露了诗词方面的积累。在学校举办的《我爱古诗词》大会上,代表高一年级参加决赛。在赛场上,她用诗词这样介绍自己,“君子德如玉,逸兴壮思飞”,“我们以诗会友,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2020年,在学校举办的首届朗读节上,她以《诗经·秦风·无衣》为题朗诵:“我们身着古代战甲,手执矛戟,穿越回古老的先秦,在一唱三叹中演绎慷慨的战歌。”
王逸玘告诉记者,自己最喜欢李白的自信潇洒、豪迈狂放,最钦佩杜甫心忧天下的济世胸怀。无论是李白刚到长安时写下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还是被赐金放还后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乃至久不得重用后依旧能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言,李太白的自信和豪放,每次读,都会醉心快意,心向往之。
她说,每每读杜甫的诗都会发自内心地感佩世间真有如此大胸怀之人,无论自己过得多么穷困潦倒,都心忧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读之令人泪下。
在特殊学校,王逸玘渐渐找回了自信,她的兴趣爱好也变得越来越多了,诗词、画画、摄影,“转学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我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更关注她的心理,希望她能快乐。家人也会经常带她出去玩,多接触人,让她慢慢变得自信。”
高一时,王逸玘问了妈妈另外一个问题:“妈妈你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人?”徐凌克给出的回答是:“我希望你是一个独立的人,自强的人,有能力帮助他人的人。”听完妈妈的话,王逸玘点点头说她懂了。
再过一个月,王逸玘就要迎来18岁的成人礼了。她告诉记者:“以后我想成为一名特殊学校的老师,告诉那些孩子,我们除了听力和别人相比有点特别,其他没有什么不一样。”
综合《现代快报》《扬子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