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12日讯(记者谭芳 通讯员易俊)“真假种子之争可以得到快速解决。”江汉大学彭海教授团队自主研发出新型分子鉴定技术——植物MNP(多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法,突破技术瓶颈,将标记检测的准确率提高到99.98%以上。
彭海教授正在实验室工作。记者谭芳 摄
长期以来,鉴别种子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拿出“合法”的证据。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植物新品种测试实验室主任,江汉大学生物基因检测鉴定中心负责人彭海原创研发出的MNP标记法,解决了多项生物DNA鉴定的技术难题,克服了原有技术在准确性、效率、共享性等方面的局限。
把原种子和对照种子在田间种植两三年,观察、记载,并比较它们在幼苗、开花期和成熟期各阶段的多个性状,从未确定种子身份,这是品种鉴定的经典方法——田间鉴定。
江汉大学研发的MNP标记品种鉴定试剂盒。记者谭芳 摄
彭海说,MNP标记法相较于田间鉴定,不仅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做到了“可信可靠”,能够判断看起来相似性极高的两个种子,究竟是同一个品种,还是被动了手脚的假种子、高仿种子。这一新技术可快速准确地鉴定种子的知识产权归属,为解决种子资源确权难题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同时,MNP标记法实现了从知识产权、试剂耗材到仪器设备的全链国产化。
彭海教授在实验室工作。记者谭芳 摄
团队成员高利芬介绍,目前,国内外使用较多的种子DNA检测技术包括SSR标记法、SNP标记法,均源于国外,彭海团队历时十年研发出的MNP标记法改变了这一局面,形成了60余项自有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群。团队正在与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联合,谋划建设国家授权品种MNP指纹数据库,为品种权授权、打假与维权,特别是刚出台《种子法》中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等植物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必备的数据支撑。
此外,彭海告诉记者,MNP标记法可在农业、医学、法医、食品、中药、环保等众多领域获广泛应用,团队已为疾病诊断提供相关技术支撑,可同时检测50多种细胞病原体,提高诊断效率,为病患治疗、康复降低医疗成本并争取更多时间;团队正在开发利用长江水检测长江鱼种内多样性技术,为国家长江大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提供精准高效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