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胡秀文
3月10日是首个“女法官国际日”。“女法官国际日”是经联合国大会第75届会议于2021年4月28日决议通过设立的。设立的宗旨是促进妇女在各国司法机构中的充分和平等参与,支持妇女在从事司法工作中彰显自身价值。
3月10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举行以“新时代女法官担当作为”为主题的座谈会。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贺小荣介绍,全国12万余名法官中,女法官有4.5万人,35万余名法院干警中,女干警有14万余人,比例达到40%。
这些女法官中涌现出许多优秀法官代表,有的教育失足少年被称为“法官妈妈”,有的铁面柔情,兼顾理性和道德的平衡。
“法官妈妈”尚秀云,教育过的失足少年考上清华
“法官妈妈”尚秀云
尚秀云是我国第一代从事少年刑事审判的法官,她公正高效地审结了数百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这些判处非监禁刑的少年中,有人考上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在内的大专院校,有人考取了研究生,还有人因确有突出的悔改表现被减刑,许多被她那母亲般的情怀所感化、教育过的失足少年,都发自内心地称呼她为“法官妈妈”。
尚秀云曾荣获全国法院模范称号,荣立个人一等功,并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杰”女法官,连续多年被评为北京市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并于1999年荣获“首都楷模”称号。
尚秀云还是电影《法官妈妈》的创作原型。她多次拒收当事人的钱物,人称“女包公”。
在2018年的一次采访中,她说:“我从事少年审判这么多年,一直被亲切地称为‘法官妈妈’,我觉得我从事这个工作,一半是法官,一半是老师。对这些成长中犯有罪错的少年,我们原本就应当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的原则,在公正司法的同时,来教育、挽救他们,这样少年法庭才有意义。”
“全国模范法官”张勇,案件判公又判暖
张勇资料图
张勇是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和市级荣誉称号。
作为法官,张勇觉得不能过于机械地适用法律,而是要把自己放在和当事人感同身受的位置,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让审判活动兼具理性和道德的平衡。
为践行这一信念,张勇坚持来电必听、来访必接。在审理一起故意伤害案时,被告人刚满18岁,父母双亡,是个没人管的孩子,如果不能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将会直接影响他的量刑。为此,张勇千方百计找到了被告人的远房叔叔,以真诚的态度讲明了法律不仅要惩罚犯罪,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和挽救人,这位叔叔最终同意帮被告人垫付赔偿款。当已经绝望的被告人知道被害人因为得到赔偿而对其谅解后,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期待。张勇说,她不仅要把案件判公,也要把人心判暖。
“全国最美基层法官”刘黎,审理李阳离婚案获外媒称赞
刘黎资料图
刘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北京市朝阳区奥运村人民法庭庭长、审判员。
2014年入选“全国最美基层法官”,2018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21年被中共中央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刘黎审理了“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离婚案等大量社会关注度高、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一些案件的审理成为经典案例。李阳离婚案一经宣判,即得到社会普遍认同,成为涉及家暴离婚案经典判例,美国《纽约客》撰文称是“中国里程碑式家暴案”。李阳前妻Kim事后表示要捐5万元给朝阳法院,以表达对公正判决的支持,但被刘黎拒绝。
此外,刘黎总结的审理道路交通损害赔偿案件8条规则,被最高法院司法解释吸收采用;提出的规范道路标线设置的司法建议,使事故频发的“伤人之路”变成“平安之路”。
(资料来源:最高人民法院、人民网、《民主与法制》、法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