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樱花的人

武汉晚报 2022-03-10 10:33

谭静在武汉大学看樱花。

樱花初花期。

3月的珞珈山,一树一树的樱花已是含苞待放。十多公里外的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省气象服务中心”),90后工程师谭静为即将推出的武汉大学樱花花期预报已经忙碌了数周。

省气象服务中心从2001年开始联合武汉大学开展樱花预报工作,从2016年起,在每年2月底3月初,正式对外发布武汉大学樱花花期预报产品,谭静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追花。

连续75年的樱花观测

谭静介绍,武汉的樱花观测开始于1947年。这一年3月,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我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肖翊华,开始记录武汉大学“老斋舍”门前(现樱花大道)樱花树的开花期和落花期,因60年如一日观察记录武大樱花、能准确预测花期,他也被誉为“樱花教授”。

肖翊华2007年病逝后,妻子和女儿继续进行观测。女儿肖玫是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她说,“父亲走了,我们会继续观测樱花。”

“截至今年,这份观测资料已经累积了75年,从未中断。”谭静感慨,“这种长时间的物候观测资料,在全国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

正是基于肖翊华教授的这份宝贵的长时间序列的物候观测资料,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省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正洪从2001年开始武汉大学樱花花期预报的研究。近年来,包括谭静在内,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在陈正洪主任的指导下,这个樱花预报团队经过多年摸索,已经从过去的初花期、单要素预报产品,发展到了现阶段的初花期、盛花期和花期长度三要素预报产品。

初花期预报精准度达3天左右

樱花花期预报在世界很多城市都有开展。从每年年初起,日本官方会陆续发布当年樱花季预测,前后会发布5-6次,滚动预报全国樱花开放时间,为游客的出行提供参考。

“最难的挑战是如何把花期预报得更准。”谭静介绍,近年来,我国也有很多地方开展了樱花花期预报工作,但物候数据的缺乏,相关指标和模型不够精细是目前花期预报精细化面临的最大问题。

据介绍,樱花预报团队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建立起了武汉大学樱花始花期和花期长度的预报模型;此外,还开展人工观测辅助,从樱花萌芽期开始,定期定点对花芽发育状态进行人工观测。

连续多年的樱花观测,谭静对樱花的动态了如指掌,“花苞的发育会经历一个过程,春暖以后,花苞慢慢冒出一点绿,逐渐鼓起来;然后分裂,一个分裂成好几个;花芽的梗会慢慢伸长,之后距离开花的时间就不远了。”

模型预测和人工辅助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预报准确率。谭静说,目前团队对初花期的预报精准度已达3天左右,多篇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预报模型也在不断优化完善。

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宝贵数据

去年11月,省气象服务中心在《生态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武汉大学樱花花期长度特征及预报方法》,谭静是第一作者。在她看来,樱花对气温变化敏感,花期数据可以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宝贵数据。

据介绍,武汉大学樱花(中樱染井吉野)初花期平均为3月14-15日,闰年为3月13-14日,平均花期长度约18天左右。2021年,武汉大学的樱花初花期为2月24日,打破了历史上最早开花纪录。

谭静介绍,樱花开放的时间主要受到开花前期积温、2月平均气温、冬季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因素的影响,从花芽复苏到开花日,累积的气温越高,就越有利于樱花的开放。

常规来说,暖冬会使樱花的花期提前,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吻合。不过,樱花预报团队在研究中也意外的发现,在有些暖冬的年份,樱花开花时间却并没有提前。这也让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只有经过明显的、从降温到升温的刺激后,让樱花知道春天来了,花芽的发育进程就会加快,开花时间就会早。

这个研究结果也是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反映,谭静说:“四季应该分明,植物也一样。樱花也需要四季。”

武汉樱花的热度越来越高

从2016年开始,省气象服务中心每年都会发布《武汉樱花花期预报》,“从中能明显感觉到武汉樱花的热度越来越高。”

谭静介绍,2021年樱花花期预报产品在微博发布后,几十家媒体转载,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了1100万。

据介绍,为了提升樱花花期预报的传播效果,团队积极探索了各种方式:运用天气实况和历史资料等大数据对比分析,通过活泼有趣的图文形式、景区实景展现等手段,让花期预报的内容更加全面;同时搭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快车”,让花期预报服务传播效果呈现多级放大效应。

在谭静看来,研究预报武汉樱花花期具有多重价值,“樱花是武汉和武大的一个标志,从历史和全国的知名度来说,都是一张名片。不能浪费肖翊华教授这些非常宝贵的物候观测资料,希望把它真正的利用起来,发挥作用,给游客、政府、学校等在出行等方面提供参考。”

文/记者李琴 贺亮 实习生赵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