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矶和其上的“江路子”。
烈女渡石碑。
胡全志在武船厂区介绍毛主席塑像背后的铭文。
胡全志在拍摄烈女渡石碑上的题款。
武汉是一座滨水城市,码头是城市的根脉之一。武汉解放前243座、解放后400多座历史码头中,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仅有汉阳铁厂矿砂码头一座。随着武船重工外迁,厂区内的清代烈女渡码头及相关遗存有机会保护利用为历史文化景点。为此,市政府参事胡全志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将烈女渡遗迹活化利用为旅游精品景点的建议”。
300年烈女渡码头,
毛主席14次上下岸畅游长江
3月2日,胡全志带记者实地寻访烈女渡码头。走进老武船厂区,靠江边堤防厂史小广场宣传栏有历届中央领导来武船视察的图文资料,广场立有一尊毛主席塑像,塑像背面有铭文记载:“自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六年,毛泽东主席曾十四次从我厂二码头上下岸,畅游长江。”
《武汉文史资料》2003年12期鹏喜、孙宁所撰的“珍藏在武昌造船厂的一段记忆”中记道:有一次,原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陪同毛主席由舾装二码头下水时,毛主席驻足凝视江岸,略有所思地告诉王任重,以往这里有个渡口,叫“烈女渡”,岸上还有一座“烈女祠”。他说着,指着前面的一个矶头说,现只有这个红石矶还在。
王任重和周围陪同人员无不钦佩毛主席对武昌地方掌故了如指掌。事后武船职工沿红石矶岸边仔细踏勘,果然在江水退潮后发现了一块刻石,“烈女渡”三字清晰可见。
记者随胡全志从厂史小广场附近的二码头拾级而下。胡全志拿出卷尺,测量二码头宽4米,分3段台阶,由花岗岩和水泥砌成,至少发现了两处老地界和墙脚碑石镶嵌其中。码头左前方是鹦鹉洲大桥,右首便是红石矶。眼前看到的是由大块的红砂石垒砌的几道高高的防水墙,墙上有一层层突出的石块,胡全志说这是“江路子”,是船工逆水行船撑篙的着力点。
走过约百米长的红石矶,便看到花岗岩间杂少量红砂石铺成的烈女渡。渡口前的江水湍急,台阶旁有细密红砂石铺成的平台,以致岸边江水在阳光映射下泛红。胡全志量出临江水的首段台阶宽5米。右折上岸的台阶宽5.36米,这段台阶靠岸的墙面,一块有红色“烈女渡”双勾楷体大字的石碑呈现眼前。走近细看,烈女渡三字右边还刻有题款,不少题字已模糊难辨。胡全志初步考证出题款为:“(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江夏县事加三级溧阳潘宷鼎题”。由此考证出,潘宷(shěn同“審”)鼎,江南(镇江府)溧阳人,康熙48年(1709)进士出身,莅任江夏知县四年,曾主修《江夏县志》,于康熙61年刊出二十二卷本。
康熙61年即1722年,潘仍在武昌任上,若按此年题字刻碑,这块碑刻距今正好300年,是不折不扣的真“古董”。虽经300年江水激流冲刷,“烈女渡”字迹仍清晰在目。
武船搬迁,为烈女渡保护利用提供了难得契机
胡全志告诉记者,根据清代多个版本的文献,考知“烈女渡”名字的由来:烈女渡本是武昌文昌门外长江一无名古渡口。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有马姓少女不堪其继父骚扰,在此渡口愤而投江,邻里哀之,在江堤上为她建了一座烈女祠,此渡口也名其为“烈女渡”。
烈女渡与汉阳城、鹦鹉洲隔江相望。数百年来,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连接武昌、汉阳二镇的古渡要津,无论是过江摆渡武昌、汉阳,还是远行上至巴蜀,下至苏皖,人们多在此码头登船、上岸。大革命期间,武昌农讲所学员由烈女渡搭船前往两湖各地农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农民运动。
烈女渡、红石矶以及烈女的故事,在清代及至解放前,名播三镇,不仅在史志上载为武昌名胜,而且在荆楚大地和长江流域广为流传。新中国成立后,其所在地被划为武昌造船厂厂区范围,成为军工重地,烈女渡古码头渡口及周边景观少为外界所知,因而这一组武汉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被“藏”70余年。也正因为如此,其遗存也避免了人为破坏。迄今为止,烈女渡码头及红石矶等是武汉市城区范围内尚未纳入保护和开发的“珍藏版”历史文化遗迹。
2020年10月,武汉市民间文保志愿者李新桥向胡全志反映:武船总部2021年10月31日前全部拆迁完毕,厂区内有两处非常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没有挂牌,面临破坏的风险很大,希望能引起市政府重视。此后,胡全志两次前往现场考察并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他说:“武汉市的码头在全国闻名,是教科书级的,烈女渡是武汉码头珍贵的家底!”
建议规划烈女渡遗址公园,
建设武船旧址区历史文化游览圈
胡全志说,因城市建设规划需要,武船整体迁至新洲双柳,2019年已陆续启动搬迁。武船原厂区占地约500亩,拥有1300米江岸线。烈女渡码头、二码头以及红石矶等历史遗迹不可多得,原形原貌,是极具文物和工业遗产价值的历史景观,应予以全新认识与评价。他建议武昌区政府和市规划、文旅部门,在该地块收回之际、地产开发之前,开展文物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的系列勘查、备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及早将其一并申报为市级以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高质量做好烈女渡名胜景观公园前期规划,把武昌烈女渡遗址公园塑造为武汉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的一大亮点景观。
胡全志还建议进行现场勘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组织专家考证。划定道路、水体、文物保护等控制范围,坚持把文物保护放在每一位。
他提出了规划古烈女渡遗址公园的基本设计思路,即综合利用文物保护单位和古码头遗址,建造为以红石矶、石级渡口、码头锚链设施、江路子、古碑刻等实物为载体的集堤防、水文、码头、水运、碑刻等文化知识于一体的江景名胜观光公园,让文物活起来。
由于红石矶和碑刻、江路子等在枯水季节才完全露出水面,他建议遗址公园可分为若干个岸上和岸边观光单元。在江岸处修建一排观景长廊,打造武昌烈女渡城市阳台,游人一年四季可在此处观赏江景和桥景;在公园按史籍记载布设一组铸铁或铸铜“镇水牛”雕塑,增添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人文景观。在涉水区域的石级码头两侧加装安全防护锁链或栏杆,保证游客在安全环境下观赏古码头遗风等等。
胡全志说,武船厂区范围内分别有湖广总督署、辛亥革命三烈士亭等文物和建筑景观,除三烈士纪念亭已挂牌省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他建筑也可适当保留部分主体建筑,与烈女渡公园串成一条就近的参观游览圈。
在离开烈女渡码头时,胡全志告诉记者:“我此前最担心的保护‘空窗期’来到了。以前到此,有严格的进出管理规定,现在随便进出,让人放心不下!”
文、图/记者万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