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鸰
《人世间》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115万字的当代现实题材作品,被誉为50年来中国百姓生活史。
2022年大年初一,改编自小说《人世间》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和爱奇艺全网播出,收视率创央视1套电视剧近三年最高,微博话题热度持续走高,《人世间》成为爆款。2月28日,中国作家协会召开了从文学到影视的《人世间》座谈会,探讨、总结文学影视改编的成功经验和方法道路。探寻严肃文学的流量密码,编剧王海鸰说:严肃文学的最基本点是人性的真实,越真实越可信,可信才动人。
我不是梁晓声小说的目标读者。读了《人世间》,被书中周秉昆及家人及街坊朋友的生活吸引。如果没有做编剧这个契机,那就得错过一个了解我生活盲点的机会。
《人世间》是严肃文学,规律告诉我们,严肃文学更多是作者个人对生活经历的思考以及私人情感的抒发,而电视剧是大众艺术。越是严肃文学,个人化的痕迹会越重,改编起来就会越难。作为编剧,我有个体会,听到的声音越多,越容易迷失自我。保护直觉不受干扰其实挺难,有点像保护天真,加上我抗干扰能力又差。以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直觉、冲动和热情,改编时,我决定不再征询作者意见。我不问,他不说,直到剧集播出后也只字不说。我想他心中的遗憾肯定很多。听过不少原著骂改编者的传闻,晓声没有,充分显示了他的睿智大度宽容还有厚道。
2019年8月16日,小说《人世间》以当届最高票获茅盾文学奖,剧本创作小群里一片欢呼、与有荣焉,惟编剧感到的是压力。创作开始前做的准备工作是反复通读原著,查阅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资料,当地人们的生存状况、人情风俗,在学习思考中,剧本的创作思路逐渐清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让每个生命不再是孤立的生命,而同其他生命发生了情感关联,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也是小说中尝遍人间疾苦的人们,能够一步步走下去的根本所在;此外,家庭伦理剧受众广泛同时也是我擅长的领域,遂决定以家庭为核心编织人物关系、构建戏剧结构,以此向外发散。如冬梅父母等官员,如企业家骆士宾姚立松等人物命运,皆与周家扭结在一起,从而实现以小见大、自下而上史诗性表达的目的。
本以为有这么厚重的文学基础,又有了满意的戏剧结构,问题应该不大,没想到这个过程比想象中难得多。之前我的电视剧通常是横截面,这次正好相反;从前我剧本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十来个,这次几十上百。越到后来越难,最后的几个月里打破了我几十年来的创作生活规律,从早晨七八点写到晚上七八点。分析原因两点,一是准备工作还是做得不够。比如官商交道过程,为此要专门去看很多相关小说,丁力的,周梅森的,王跃文的,二月河的等等,以间接生活;至于企业如何从小到大,就找企业家咨询,往往聊半天的内容,能用的也只有几行字。到后来干脆找朋友企业家直接说出戏剧规定情境,请她据此把技术型对话帮我写出来。播出时看弹幕观众对周家或对秉昆夫妻更感兴趣,对官商或企业的兴趣远不如周家。写的时候我有所预料,但想,仅把戏局限在家庭势必会降低该剧的分量,也不合小说初衷。坚持加了,好比在精米细面里掺上了粗粮,不好吃,嚼嚼咽,有营养,权作寓教于乐。还有观众在弹幕里骂我,说编剧魔改,比原著差远了;我就回,那请不要看了,光看原著就好。等于帮忙推了书。当然也有夸的,我最受用的夸奖是:这剧绝了,永远让你猜不到后面是什么。这正是剧作者梦寐以求的境界啊。
剧本创作最后那段日子里,白天我改完或写完一集剧本,晚上发给剧组,导演李路拍摄收工后连夜带着各部门主创围读剧本,后由文学编辑将意见整理后统一发给我。夜里醒来看到意见,如果是表扬我还能接着睡,看到上来就是一二三四五条修改意见时就会失眠。精神却始终饱满。这与同剧组在艺术上的沟通始终畅快有极大关系,愉快来自合作双方在艺术上的高度契合。
剧集看完后,我给导演李路转发了十几条语音微信:这戏拍得多好啊!秉昆那条五色毛裤多好啊,我们小时候就这样的,毛裤因别人看不到就用剩线拼,每个部门用的人都太好了,色调,音乐,化妆服装道具,特别是演员,码得多整齐多合适啊;老戏骨再上台阶,中生代演技爆棚,年轻人崭露头角;配角都不掉链子,一个是一个与主角融到了一起。还有,那一个个闪回用得多么精妙到位啊,那一个个慢镜头多么恰到好处啊,空镜头都能用得又美又能与剧情有机结合……还有介绍人物出场时的字幕,一般来说导演怕破坏画面美感能不出这类字幕尽量不出,该导演为让观众迅速认识人物清晰进入剧情宁肯牺牲一定的画面美。与观众的心理对接做得多好啊,多接地气啊,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做出了最正确的权重。
语音微信后仍兴犹未尽,又跑到朋友圈微博发小作文:“看到《人世间》破历史的收视做为编剧甚慰。编剧主动也被动。主动在于,故事走向人物命运在你手里;被动在于,你孕育了她,却必须交由别人抚养。提着心跟观众一块看剧,异常惊喜,多漂亮的孩子啊,漂亮的超出预期。谢谢李路导演,我《人世间》路上的战友。”
严肃文学的最基本点是人性的真实,越真实越可信,可信才动人。作家们大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最广泛推介,影视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但如果有了急功近利的动机,小说很难写好。人性相通。迎合没有出路。作为个人,谢谢让我在晚年又大火一把,让我的编剧生涯得以从悄然隐退化作了见好就收。
▶▶▶声音◀◀◀
铁凝
从过年的隆冬到早春时节,许多中国家庭是伴随着电视剧《人世间》度过的,人们围坐在电视机前与周家三代人共同经历平凡朴素充满着人间烟火、喜怒哀乐的生活,体会着我们共同生活中的情义和正直,从中收获感动、震撼,收获对美好生活的崇敬与信心。同时,很多人也会打开长篇小说《人世间》,在语言文字构筑的世界中,再次深刻认识友情友谊,兼任担当,重温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
这部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部的作品,彰显了史诗胸襟与现实主义品格,也赋予了电视剧中正阔大的气象。文学与影视的融汇,将为我们文艺的创作、生产和传播带来更加充沛的活力。《人世间》热播再一次有力证明文学与影视的亲密关系,从文学到影视,这不仅描绘一个过程,更标志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创造与接受的广阔空间。
梁晓声
《人世间》出品的字幕中有一行字是依偎文化,这是一个叫吴凤偎(音)的年轻女孩和一个叫魏桐(音)的青年创办的一个文化公司。我们比较熟悉,一向支持年轻人的事业,但在依偎文化跟我谈《人世间》代笔版权问题这一件事上,我坚决反对,因为我知道这一部书的改编是相当有难度的。凤偎和魏桐在我家里被我泼冷水泼得几度落泪,有几次是含泪而走的,谈了不下十次。年轻人要做事挡都挡不住,后来这个书就摆到了他们编辑部。
铁凝主席说我受累了,其实这个过程我没有受累,我明智地闪在旁边,看他们如何受累。
虽然我是东北人,但是一旦写小说,就是文字化了。这部剧,导演选了相当多的东北籍演员,有的时候交流的台词都是半句话,互相之间都能心领神会……在台词上呈现出的东北话语,这是我的小说无论如何说呈现不了的,这也是导演本身有匠心。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根据现场速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