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马晶晶
今天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也是第10个“世界爱耳日”。今年全国爱耳日主题是“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世界爱耳日主题是“安全用耳,终生聆听”。
听力是人类相互交流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手段,听力健康关系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但耳病和听力障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大,时刻影响着人们正常生活。
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每年新增听力残疾人逾30万,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专家呼吁,对全年龄人群都应加强听力健康教育,“一老一小”的保护尤为关键,老年人应早诊早治,青少年应科学用耳,新生儿应重视筛查。
【老年人】
老年性耳聋占据我国
听力残疾致残原因首位
耳聪目明,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根据最新发布的《听力健康蓝皮书: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听觉系统衰老、退行性改变所导致的听力损失,日益成为我国听力障碍的防治重点。
据蓝皮书披露,中国是人口大国,听力残疾发病率高,是世界上听力障碍人数最多的国家。在听力障碍总体人群分布特征上,老年性耳聋占据了我国听力残疾致残原因的首位(51.61%)。
根据早在2007年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45岁及以上中老年听力障碍人口规模已达2529万人。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听觉系统衰老、退行性改变所导致的听力损失,日益成为我国听力障碍的防治重点。
“人老耳背”不正常
越早干预效果越佳
很多人觉得“人老耳背”是自然现象,也有人觉得戴着助听器很丢人,所以往往容易忽视老年性聋。专家提醒,这些观点都不科学。
老年性聋一般指60岁以上,由于年龄增长而引起听觉器官的衰老和退变,从而导致双耳对称性听力下降,是继关节炎、高血压之外,全世界发病率第三的老年性疾病,也是特别容易被忽略的慢性疾病。
“目前虽没有特效药治疗听觉器官的衰老或者退变,但可以尽早对症治疗。越早干预效果越佳。”专家表示,“而且还可使用助听器、人工耳蜗等,进行老年听觉康复。”
保护听力,并不仅限于保护听力系统。专家表示,预防老年性聋,健康生活方式有直接帮助。除了合理膳食、避免高脂肪饮食、保持良好心态、适度运动、科学掏耳之外,对于中老年人,加强对全身慢性疾病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因为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病,也会引发或加重老年性耳聋的发生、发展。
此外,专家特别提醒,老年人要注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年轻人群,同时在服用多种药物时,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加大。因此建议老年人服药前应咨询医生。
尽早识别
老年性耳聋的十大表现
1.打电话时经常感觉听不清。
2.当两个人或更多人同时说话时,感觉要听清他们的话有点困难。
3.经常有人抱怨你把电视机音量开得太大。
4.为了听清别人的话,需要使劲去听。
5.经常要求别人重复一遍所说的话;经常感觉听不清女性和小孩说的话。
6.经常错误理解别人说的话,并因此作出了不适当的反应。
7.经常有人因为你没听懂他说的话而恼火,对人际交往产生严重影响。甚至渐渐与社会隔离,不与他人交流,自我封闭。
8.认知能力下降,表现为思维活动变慢、知觉想象能力匮乏、空间觉察能力欠缺等。有研究表明,老年性聋可大大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9.避险能力下降,对日常生活中的危险警告声(如交通工具鸣笛、火警、周围人的提醒声等)的感知能力下降,对声音的定位能力下降,对危险警告信号的方位判断出现问题。
10.可能出现耳鸣、失眠等症状。
【青少年】
耳机成听力大敌
“60-60”是公认保护原则
蓝皮书指出,青少年群体的听力管控目前属于监控盲区,娱乐性噪声暴露成青少年群体听力损失主要原因。
蓝皮书称,青少年普遍长期使用耳机等不良用耳习惯已经成为非常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未得到广泛重视。中国报道的青少年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1%-19.23%不等,且男性发病概率高于女性。噪声的暴露强度、时间及个体易感性差异是目前公认的独立危险因素。
根据蓝皮书,由于青少年较其他年龄阶段人群更热衷于参加各类娱乐活动,所以娱乐性噪声暴露(如频繁使用个人音频设备,如耳机、播放器、游戏机,以及接触各种强声刺激,如经常到KTV、摇滚乐等娱乐场所)是青少年群体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
蓝皮书指出,噪声长期累加暴露,直接造成了不可逆的永久性听力损失,尤其是早期的双耳高频听力损伤容易被忽视。而这种高频听力损失未及时避免而继续噪声暴露,久而久之则会造成全频率段听力过早进入不可逆的严重听力损失阶段,而噪声性听力损失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
蓝皮书还指出,课业负担过重和精神持续紧张、体育锻炼减少造成的身体抵抗力降低,腮腺炎等病毒感染造成单侧听神经永久性严重损伤的情况屡见不鲜。
专家表示,“60-60”是国际公认的耳机听力保护原则,耳机音量不能超过最高音量的60%,每次持续使用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儿童最好不使用耳机。
降噪耳机不降噪
风险监测结果惊人
这两年,市场上开始流行各式各样的降噪耳机,尤其受到青少年的追捧。
商家说这种耳机可以利用芯片抵消或减弱外界噪音,打着保护听力的招牌。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风险监测显示,五成的降噪耳机降噪量不足,不仅无法有效保护听力,反而存在一定的听力损伤风险。
测试人员模拟了车站机场等场所的噪音环境,输送100分贝的总噪音量,然后打开测试耳机的主动降噪开关,检验主动降噪效果。噪音曲线图显示,测试耳机开启主动降噪功能后,低频段的声音曲线与100分贝的噪音曲线几乎重合,也就是说,这款耳机即使打开了降噪功能,耳机低频部分的声音仍然是100分贝。
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程师赵静解释,开启主动降噪以后,在数值上只下降了不到两分贝,起不到降噪效果。测试工程师透露,当耳机的主动降噪量低于10分贝时,实际的降噪体验效果并不好。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监督司安全评估处处长李贺军表示,有较大比例的产品,降噪量控制不足,识别外部噪声的精度也有一定不足,尽管最大声压级指标较为稳定,仍需要提醒消费者,注意控制使用时间,以免造成听力的损伤。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为风险监测中五成的降噪耳机降噪量不足,可能会使消费者在噪杂环境中调高音量,而噪声声压级过高,可能存在一定的听力损伤风险,最终将这些耳机产品定为中等风险。
聆听世界
戴耳机注意五个要点
1.要挑选音质佳、杂音小的耳机。要保护耳朵,就要选择高清晰音质、CD音质的耳机。千万不要贪图便宜,而购买低价劣质的耳机。
2.成人每天用耳机不超过3至4小时,青少年因听觉器官还未发育成熟,每天不宜超过1至2小时,以间歇收听为宜。
3.音量听清楚就行,不要高音量,用耳机听音乐应注意减小音量,以柔和不刺耳为宜,应该保持在40到60分贝为最佳。应挑选音量可以灵活自由控制的耳机,遇到声音突然变大等情况可以及时调整,保护听力。
4.耳机别只用一边。
5.头戴耳机比耳塞耳机伤害小些。头戴式的耳机无需入耳,几乎不会对耳道、耳膜产生伤害,对耳朵的损害最小。而且头戴式耳机的音效非常好,在购买耳机时应该尽量挑选头戴式耳机。
综合《羊城晚报》、中新社、央视健康、央视财经、健康中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