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笛长鸣,在位于东西湖区的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每周有两趟中欧班列从武汉开往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
数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底,中欧班列(武汉)累计(发送、到达合计)开行2231列,累计发送进出口集装箱202454个,货运量125余万吨,货值612.05亿元。
让中欧班列通达四方,“中国货”卖向世界,背后起支撑的,是一支物“硬核”的物流设计团队——在鄂央企铁四院线站院物流所。
率先建起铁路物流研究所
时间拨回到2011年,全国175个铁路物流基地火热建设中,铁四院在设计院中率先成立了铁路物流研究所。成立之初,铁路物流基地的设计先例、规范、标准都没有,铁四院线站院副总工程师孙逊和团队成为第一批“探路”人。
与铁路客站不同,集装箱中心站的运输对象是货物,要求场地大、功能齐全、管理方便。如何从设计环节就开始将现代物流理念与技术引入铁路货场?如何推动铁路货运高效服务市场?如何将铁路物流转型落在实处?这成为她们一直萦绕心头的问题。
从零起步,绝非易事。当年秋天,孙逊和团队先后跑遍华中、华南、华东大大小小100多个货运市场,对接政府企业、挖掘市场痛点、了解物流设计需求。
铁四院武汉集装箱中心站扩建工程设计总体负责人张法铭介绍,在设计前期,需要做大量勘测、调研工作,全方位了解地方经济、对外贸易、货物需求等情况,再结合这些特点,才能设计出装卸效率高、堆场流转快、接发车能力强的铁路货运流转站。
在繁忙的铁路货场,往往机械轰鸣、尘土飞扬,常有装载着几十吨货物的大卡车疾驰而过。“一天奔走下来,全身都是灰尘,在现场吃盒饭,似乎都能闻到泥土的香味。”团队成员之一叶勇回忆,物流基地通常都在市郊,勘察调研时,时常遇到一些突发情况,要机灵应对。
一边深入实地调研,一边潜心攻克科研。铁四院线站院物流所还先后承担了铁路冷链物流网络布局规划及通道预可行性研究、铁路煤炭物流网络布局规划、参编了《铁路物流中心设计规范》和蓄冷式移动冷库应用规范等行业标准、规范等,积累了更多技术和经验。
在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设计中,铁四院线站院物流所打响了胜利的“第一枪”。2009年,该中心站正式投用,成为我国第三个建成投入运营的集装箱中心站,标志着重庆从此拥有国家级铁路物流基地。
物流中心站设计更智能、绿色
据统计,在国家规划18个集装箱中心站中(已建16个),铁四院线站院物流所先后设计了重庆(团结村)、上海(芦潮港)、武汉(吴家山)、郑州(圃田)、深圳(平湖南)、广州(大田)7个,占比44%;在国家规划总计35个一级铁路物流基地中,物流所参与设计12个,占比约34%。
“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铁路物流中心站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孙逊介绍,近年来,我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已从以运输、市场为导向发展到以融合性为主的第三代铁路物流中心站,它是基于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装卸、运营、管理等融合一体的智能物流站解决方案。
如由铁四院设计的广州(大田)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为国内首个采用“BOT”模式建设的大型铁路货运场站,是全国首例“底层铁路场站+上盖现代物流仓”立体结构的一体化铁路货运枢纽,也是建造现代智能铁路物流大盘的试点项目。如南京(尧化门)铁路铁路物流基地,首次按照“园林式”标准进行基地内部设计,货场绿化面积达到30%以上,已成为国内铁路货场建设示范性工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左晨 通讯员刘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