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26日讯(记者万建辉)2月26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根据投票结果,得票数前20位的项目入围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入围终评。
云梦郑家湖墓地出土
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第一长文觚”
云梦郑家湖墓地M274木觚(正面)。
国家文物局网站2月26日发布的消息介绍,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参与初评的重要考古成果众多,部分考古发现得到评委的一致认可,得票数第一的项目以209票全票入围终评,位列前十的项目得票数均在149票以上,多个项目得票数相同,竞争十分激烈。
据介绍,2021年,全国经过审批的考古发掘1700余项,候选项目均为各发掘资质单位主动申报,经国家文物局审核,最终确定32项参评。评选活动办公室将组织投票推荐产生20项入围终评,最后在这20项中选出“年度十大”。
云梦郑家湖墓地扁壶。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告诉长江日报记者,郑家湖墓地位于湖北省云梦县城关镇,分布于楚王城遗址的东南郊,距龙岗墓地约1000米、睡虎地墓地约3000米。2020年9月以来,为配合云梦县市政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2年初升格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云梦县博物馆联合组队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项目负责人罗运兵。发掘工作严格遵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及时做好工作预案,漆木器、丝织品等脆弱文物得以现场有效保护,同步开展了多学科检测研究。
云梦郑家湖墓地M225门板绘画。
根据工程施工需要,墓地发掘分为A、B、C三区进行。2020年度发掘A、B两区墓葬196座,均为战国晚期秦拔郢之后的小型墓葬,性质应为楚人及楚遗民的平民墓葬。大部分墓葬的随葬品位于壁龛或头龛,出土文物700余件(套),以陶器为主,主要有鼎、敦、壶、盒、盘、匜及鬲、盂、豆、双耳罐等,少量铜、玉石和漆木器等,铜器有剑、印章、铜镜等。
2021年发掘C区墓葬108座,均为土坑竖穴墓,无墓道,其中有9座保存极好的饱水墓葬。葬具多为一椁一棺,部分墓葬棺室与头箱之间设有相通的板门;或同时其椁室与边箱之间设有相通的门与窗,其中3座墓的板门上有绘画,1座墓边箱楣板同时也有绘画。遗物多置于头箱或边箱,共850余件(套)。其中漆木器达400多件(套),主要有耳杯、奁、盒、盂、扁壶、樽、卮、璧、俑等,其中人物画扁壶、虎头枕、双口壶、耳杯盒等堪称珍品;陶器次之,有缶、罐、釜、盆/甑、鍪等;铜器有鼎、壶、钫、匜、剑、镜、铃等。另有少量的玉器、料器、竹器和丝织品,还包括一批珍贵的文字材料(出自M274、M277)。从墓葬规模、棺椁结构、随葬品组合、殉牲习俗来看,可确定均为中小型秦文化墓葬,墓主应与公元前278年秦军占领安陆后的秦人及其后裔有关。年代跨度为战国晚至汉初。
云梦郑家湖墓地M276头箱器物。
2021年发掘主要收获有: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字材料。除遣策类木牍外,最为珍贵的是战国末期墓葬M274所出木觚(一种多棱体木牍),正反两面各7行,每行书写50余字,全文约700字。字体是典型的秦隶,所记内容为筡游说秦王寝兵立义之辞,体例和文风与《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近似。该觚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第一长文觚”。其形制罕见,内容丰富,涉及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古代史等诸多领域,学术价值重大。觚文内容不见于传世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一篇全新的策问类文献,丰富了战国后期的政治史资料,是研究当时社会思想的珍贵文本。觚文记载的“魏越宿胥之野之战”等事件为首见,为探究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事实提供了新材料。
出土了一批罕见的葬具绘画。年代分别为战国末-秦代和秦汉之际,题材均为首见,填补了秦汉绘画的材质与类型的历史空白,为研究秦人的葬俗葬仪、宗教思想、艺术造型提供了重要材料。
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漆木器。保存完好,区域特色鲜明,为研究秦汉漆器生产流通、工艺美术提供重要材料。
云梦郑家湖墓地虎头枕。
方勤说,郑家湖秦墓与相邻的龙岗、睡虎地墓地是一个有机整体,本次发掘为研究出关秦人的生活状况、丧葬习俗本土化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郑家湖墓地A、B区楚墓与C区秦墓分隔明显,周边也有墓地(如江郭墓地)则楚秦杂居,这些材料生动地展示了秦人与楚人从坚守自身文化传统到相互吸纳,再到最后汇入汉文化大一统的历史进程,为研究中华文明在战国秦汉时期从多元一体到大一统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典型个案。
云梦是秦人统一荆楚的战略要冲,文献记载秦始皇两巡云梦,2021年这次发掘丰富了秦帝国统一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场景。
不少入围终评的考古项目
在考古探源中“看见中国”
国家文物局网站介绍了此次入围终评的全国考古项目的特点。首先是遗迹种类多样,遗址内涵丰富。从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到仰韶时期史前聚落,从周原遗址先周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到“未曾使用便罢建”的明中都遗址,从大漠孤烟直、人迹罕至的边疆烽燧遗址再到古今叠压引得市民围观的开元寺南遗址……随着中国考古学不断向纵深拓展,遗址格局的逐步清晰、历史文化内涵的日益丰富也同样反映在入围项目中。
其次是在考古探源中“看见中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学术课题的实施,已经成为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不但肩负着探究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任。我们从哪里来?何以中国?何以华夏?考古以实证解决了我们的疑问。此次入围终评项目中,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西藏拉萨当雄墓地、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等8个项目均为“考古中国”重要成果。
还有一个特点是“老遗址”有新发现。当前我国考古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以三星堆为代表的考古发掘举世瞩目。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和稻城皮洛遗址,可谓是2021年度四川考古界“双子星”。登上虎年春晚的青铜大面具、“石破天惊”的阿舍利手斧令世人惊叹,这让“双子星”的入围毫无悬念,也成为最终入选十大的热门。入围项目中诸如陕西宝鸡周原遗址、陕西西安江村大墓、黑龙江阿城金上京遗址,以及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均为延续数年的考古项目,这些遗址持续开展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多年,强调多学科的结合,这既是考古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研究和保护的需要。进一步体现了考古工作的深入程度,是“十大考古”评选的重要原则。
图片统筹丨陈昌 设计丨王语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