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武汉乡村振兴周刊第019期

大武汉客户端 2022-02-25 14:11

本版策划/刘元聪 李英波 统筹/贾蓓

■头条新闻

低密度养虾不用投药个头大

一季小龙虾一季鳜鱼效益更好

(长江日报记者倪宁 潘璐 通讯员周小平 张琪)

每年春末,小龙虾就开始爬上餐桌,直到秋末才偃旗息鼓。近年来,武汉大力发展小龙虾养殖,黄陂、新洲、江夏、蔡甸、东西湖、汉南均建立了小龙虾养殖基地,全市养殖水面超过30万亩。立春后,正是小龙虾育苗的关键时刻。怎么才能育好苗,走好走稳小龙虾养殖的第一步?怎么养虾才能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获得较好收益?2月18日,武汉市组织近50户水产养殖户及相关区农业局水产推广负责人,进行了小龙虾养殖培训。

技术给政策

鼓励繁育优质虾苗

据了解,今年武汉立春后,气温较往年偏低,二月初的春雪、低温和冰冻,都会对虾苗生长有一定影响。

武汉市水产推广指导中心专家提醒,小龙虾育苗要从控制青苔、池塘肥水、投喂优质开口饵料、种植水草等方面着手。万一遭遇倒春寒池塘发生结冰现象,要及时加水,防治小龙虾苗冻伤病。同时还要保持水质环境的肥沃、洁净以及稳定的pH值,以保证小龙虾的健康活性。

针对小龙虾育苗池的管理,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专家特别指出,巡塘检查要积极。专家解释说,早春的小龙虾活动量大大降低,但是天气一旦放晴气温升高,小龙虾就会出洞进行觅食等活动,因此要定时定期检查小龙虾的活动情况,随时观察摄食量是否有较大的变化,及时投喂。

另外,武汉今年积极鼓励水产种苗的繁育,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2022-2025年期间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有关政策意见》,以奖代补,对于水产苗种繁育量达到120亿尾以上,新获得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称号及复审通过的企事业单位分别按50万元、30万元一次性给予奖励。

一季虾一季鳜鱼

低密度养出大虾

近几年,武汉市大力发展小龙虾养殖,但不少养殖户技术不过关,急功近利多投苗,收益并不好。武汉市水产推广中心唐德文主任解释,密集的养殖,容易发生小龙虾病害,增加投食投药的成本。这样养出的虾,品质不高,虾也长不大,在集中上市期价格非常低,养殖户效益低,甚至有可能亏本。“此次组织小龙虾养殖培训,就是希望通过培训,教养殖户转变思维,养大虾,养优质鱼,轮养,池子一年不空,这样风险低,效益更高。”

武汉市农科院水产所专家朱思华介绍,“1~6月养殖小龙虾,7~12月养殖鳜鱼”这种一池两用的轮养模式,在2021年进行了试点,获得了较好的效益。

按照这种轮养模式养殖小龙虾,一亩地只产200斤大虾,一只的重量能达到7钱左右,这样的虾,无论市场价格如何波动,地头批发价都在20元一斤以上。“虾的密度低,虾不容易生病,基本不投药,投喂的饲料成本也降低了,光虾季,一亩收入就在4000元以上。”

虾季结束养鳜鱼,也是因为鳜鱼的市场销售行情比较好。“安徽近年来发展臭鳜鱼加工业,武汉距离安徽较近,因此鳜鱼的市场价这两年一直较高,一斤重鳜鱼塘边收购价30元起。而且鳜鱼只需要长到1斤到1.5斤,6个月的养殖时间足够了。”唐德文说。

“鳜鱼养殖对水体的要求高。只投放200尾,和小龙虾一样,低密度养,一亩产200斤,收购价30元一斤,可以收入近6000元。两季轮养,共收入9000多元,投入却只需要约3000元。关键的是,好虾好鱼不愁销。看上去简单的养殖,却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给养殖户带来稳定收益。”朱思华提醒养殖户,虽然这种方式看上去简单,但是管理一样要跟上,养殖户需要不断学习新的养殖知识。

东西湖区新沟镇长湖村小龙虾养殖专业户刘涛介绍,自家承包鱼塘30余亩,这几年养虾收入虽然不错,但有下降的趋势,参加了小龙虾培训班后,他决定今年在养殖小龙虾的基础上增加养殖鳜鱼,力争年收入翻番。

■乡村春色

武汉乡村多处梅花盛开

赏梅不一定非在主城区不可

(长江日报记者蔡梦娅)

朱砂、玉蝶、绿萼、杏梅……作为武汉的“市花”,梅花深受武汉人喜爱。如今天气转好,气温渐渐升高,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东湖梅园、武汉植物园、汉口江滩等赏梅胜地,赏梅的游人络绎不绝。然而,赏梅不一定非要在市区,武汉乡村也有不少赏梅的好地方,不仅不用担心人多拥挤,在呼吸乡野新鲜空气赏花的同时,还能吃上香喷喷的农家饭。

黄陂花乡茶谷

梅花万余株品种300多个

坐落在黄陂区蔡家榨街的花乡茶谷,孤傲的梅花与清雅的茶叶相遇,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据了解,花乡茶谷中有300多个梅花品种,一万余株梅花。目前,园区内的大红梅、朱砂梅、玉蝶梅、绿萼梅、照水梅、宫粉梅等约九成梅花正是盛放期,景区内的梅园、梅谷、遇诗桥、云水湖畔四处,是梅花的最佳观赏点。

花乡茶谷相关负责人介绍,从1月进入赏梅期开始,景区每天平均接待量在800人左右,高峰期一天接待游客2000余人,除了赏梅,游客在花乡茶谷还可参与汉服秀、茶艺表演、旗袍秀等节目。

另外,黄陂区野村谷是今年新晋的赏梅打卡点,木兰天池、木兰花谷都有成片的梅花可供观赏。

新洲紫薇都市田园

占地2000平方米的腊梅盛开

在新洲紫薇都市田园,占地2000平方米的腊梅开得正盛。家在仓埠街道的张女士近日与亲友入园赏梅游玩,观看了舞狮表演、楚剧演绎,体验了亲子项目后,张女士感叹:“观光、娱乐、采摘、赏花……现在乡村游越来越好玩了,在梅园拍的照片一发到朋友圈就被疯狂点赞。”

新洲紫薇都市田园,游客与梅花合影。长江日报记者蔡梦娅 摄

从紫薇都市田园向北走15公里,仓埠街上店村的花果山风景旅游区里,特意来赏梅的游客也不少,大多是武汉市民和附近的村民,趁着周末休闲时光,漫步在腊梅花海中。

江夏王家湾村附近

梅园鲜为人知人少景美

从武汉市区出发,驱车约一个小时,在前往江夏区安山街青春村的路上,沿着037乡道,可以看到在王家湾村附近,有一片鲜为人知的梅园。相对于各大景区,这里面积不大,但胜在人少景美,是拍照出片的好去处。

江夏梁子湖畔梅花林吸引市民赏梅打卡。舒运平 摄

此外,江夏区梁子湖畔梅花林、东西湖区府河郊野公园、慈惠街桃源村、蔡甸区九真桃源景区,皆是赏梅的好地方。

因地域和温度的差异,武汉各区梅花盛开的时间略有差别,一般而言,赏梅可一直延续到3月中下旬。在往后的近一个月里,武汉乡村及各大景区不仅有梅花可赏,樱花、海棠花、桃花、郁金香等春花也将相继绽放,绘制出武汉大美乡村图景。

■ 长江新农

秦银华:从“养鱼小白”到“巾帼鱼王”

(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 通讯员李佳 胡杰)

2月23日上午,在东西湖区东山街群力大队渔水情养殖基地,41岁的秦银华和村民们正在忙活,她指着门前的一片空地说:“在这,我们将大面积实施池塘化循环流水养殖,现在大家正忙着清理水塘,马上就能投入使用。”秦银华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这种新模式养殖出来的鱼,叫做“跑步鱼”,在提高鱼类养殖密度和品质的同时,实现尾水零排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秦银华正在查看黄颡鱼鱼苗生长情况。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 摄

20多年前,秦银华和丈夫李允开始接触水产养殖,从当初的“养鱼小白”,成长为现在的养殖能手,秦银华夫妇也走过不少弯路,最困难的时候,夫妻俩连房产都卖掉了,所幸没有放弃他们的“养鱼梦”。如今,利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秦银华的渔水情不仅实现了水产养殖的工业化生产,还带动周边300多户养殖户走上产业致富路。

“养鱼小白”3年亏损30余万元

“我的水产梦,其实是从李允爸爸家门前的一个小鱼塘开始的。”秦银华回忆说,李允的父亲是做水产养殖的,2000年,他们为了接过父辈的“家业”,抱着闯一闯、试一试的心态,开始养鳜鱼。“那会儿鳜鱼不好养,鱼苗和饵料鱼都要从广东购进,养殖成本高,养殖技术落后,我们先后投入了30余万元,连续亏损了3年。”

虽然养殖鳜鱼失败,但在3年的摸索与学习中,秦银华对水产养殖产生了兴趣,夫妻俩选择变卖房产,继续坚持“养鱼路”,并决定从鱼苗育种上着手,重振旗鼓。

打听到东西湖东山群力大队生态资源好,经过实地考察,各项指标检测都符合,秦银华在当年10月成立了武汉渔水情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扎根群力大队进行鱼苗繁育。

“刚去群力大队再次创业时,因为人生地不熟,心里特别没底。”秦银华说,不过,和东山街群力大队洽谈接触后,从承包鱼塘到合同落地,街道和大队用“店小二”的服务,让基地发展很快步入了正轨,还为她介绍鱼苗繁育技术和市场销路,这下,秦银华彻底放下心来。

“基地不管碰到任何问题,村里懂养殖的能手总会搭把手,陪着我们一起渡过难关,慢慢地,我把乡邻们都当成自己的亲人。”

嗅到商机及时养殖转型

“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风雨波澜促使传统养殖转型。”秦银华介绍,2016年,传统“四大家鱼”行情持续走低,中高端品类鱼逐步兴起,她嗅到商机,想进行养殖转型。

也正在这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丈夫李允通过书本学习和走访,发现养殖黄颡鱼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同等投入下,获利更高。于是,她开始把目光放在黄颡鱼养殖和鱼种育苗方面,“和种粮食一样,最重要的是种子,种子质量好,才有可能种出优质的粮食。我们想培育出优质的鱼苗,将它们在养殖户中推广,这样才能带动东西湖区特色鱼养殖产业发展”。

刚开始,养殖户们觉得继续发展“四大家鱼”更稳妥,不敢贸然转型。“转型发展光靠说不行,得让大家看到成效。”秦银华开始自己探路,做“先行者”,试养杂交黄颡鱼和培育鱼种。

发展中高端水产养殖,种苗对水质要求较高。在探路种苗培育的过程中,秦银华一方面科学投饵,一方面利用循环水过滤、尾水处理等措施提升水质。“不懂就学!”她跑市场、学技术,对集中养殖区、污水沉淀区和净水区做出合理配置,同时,采用物联网等科技技术,24小时进行水质监控,实时了解鱼塘溶氧量、水温、PH等相关数据,降低劳动强度和养殖风险,提升养殖效益。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渔水情养殖基地杂交黄颡鱼亩平利润比传统四大家鱼高出近3倍,10亩水田年底产量高达8000多公斤,纯利润超过10万元。

手把手传授养殖方法和管理经验

秦银华的丰收被养殖户们看在眼里,有养殖户找她取经,秦银华手把手传授养殖方法和管理经验,毫无保留。

养殖户王长江资金上有困难,秦银华主动帮他垫付饲料费。由于技术不通、管理落后,王长江试养的15亩水面产量一直不高,秦银华经常到现场进行指导。经过一年多的调整,王长江的鱼塘收入开始大幅增长,现在他养黄颡鱼一亩塘的收入在八千到一万元,15亩塘全年收入超过20万元。

如今,秦银华的渔水情养殖基地的养殖水面,从20亩扩大到200亩,年产成鱼100多万斤、鱼苗约2亿尾。在她的带动下,周边300多家养殖户形成总面积达3000多亩的规模化养殖基地,渔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她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巾帼鱼王”。

“一个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好。与其说我带动乡邻,不如说是村民们的支持成就了渔水情,我们的关系也好似鱼水情,片刻都分不开。”秦银华说,现在很多养殖户年龄偏大,养殖模式和发展思维也相对固化,作为“新农人”,她还计划把更多新技术、新思想带回来,带动大家共同靠养殖致富。

在秦银华的规划蓝图中远不止这些。如今,秦银华正谋划着用更为生动有趣的方式,将自己所熟知的现代水产知识以科普的形式展现出来,全流程展现鱼类的繁育、生长过程,把基地建成集“生产、加工、科普、农旅”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渔业产业园,为大家提供一个走进水产、走进鱼类的机会。

■ 乡村振兴

武汉市供销社综合业绩全国第三

销售总额680亿元

(长江日报记者胡毅 余康庭 通讯员定莹莹 许逸琳)

近日,武汉市供销社召开2022年工作会透露,全市供销系统2021年实现销售总额680亿元,较上年增长15.7%,市社出资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率105.8%。武汉市供销社在全国供销总社综合业绩考核中再次荣获一等奖,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三。

武汉市供销社负责人介绍,2021年,全市供销社紧紧围绕服务乡村振兴,农业社会化服务、基层组织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社有企业改革发展等重点工作有效推进,圆满完成全国总社、省社综合业绩和市级绩效各项目标任务。

乡村振兴成效明显。“村社共建”被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实事项目,建成42个乡村振兴服务站、40个城乡连心馆,打造20个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发挥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全系统肥料销售65.26万吨;全系统全年新增土地托管7.49万亩、农产品电商销售额77.75亿元,农村电商公司日均出库量3万件。市、区供销社协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提升回收行业智慧化水平,打造形成武汉“两网融合”“四主四辅”分类回收服务模式,开展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专项整治,为武汉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作出贡献。

气温升高生长快,草莓价格大跳水

(长江日报记者蔡梦娅)

“为什么春节后草莓的价格比春节前便宜这么多?是不是品质上有问题?”春节后,草莓价格大跳水,部分消费者向“乡村振兴留言板”咨询。

长江日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目前草莓每斤售价在10元至30元之间,相较春节前差不多打了三折。价格较低的草莓大多是武汉本地草莓,外地草莓价格稍高。

武汉市农科院作物所草莓研究员王德欢介绍:“草莓的价格与其口感、品质、产量有很大关系。春节过后,气温升高,草莓成熟速度加快、产量增加,会造成价格下跌。而正是因为生长周期缩短,草莓的口感会稍逊于之前,但并不影响食用。”

随着春季气温回升,草莓采摘园周末人气颇旺,专家建议,可尽量错峰前往,挑选大小适中、成熟度较高的草莓。

还想知道哪些农业小知识?“乡村振兴留言板”期待您的留言!

留言方式:1.将您的留言或建议发送至邮箱3362994750@qq.com,邮件请注明“乡村振兴留言板”。2.扫码关注“长江乡村行”微信公众号,发送:乡村振兴留言板+您的留言或建议。

联系电话:18271904473

点击图片,品质好物在线购,为更多湖北品牌和荆楚好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