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捐出的70多年前《长江日报》刊发了方志敏夫人3篇文章,方志敏“战斗的一生”从这里传遍全国

大武汉客户端 2022-02-25 08:09

“敌人只能砍下我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的意志!”“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1935年,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对未来美好中国的期盼。2月22日,民间收藏家姜小平收到了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颁发的捐赠证书,感谢他慷慨捐赠了4份70多年前的《长江日报》,这些珍贵的报纸史料再现“方志敏同志战斗的一生”,当年方志敏战斗事迹从这里传遍全国。

《方志敏同志战斗的一生》

首发于《长江日报》

1月21日,21岁的方瀚辉(方志敏曾孙)联系长江日报记者,希望能帮忙寻找其已故曾祖母缪敏所撰文稿《方志敏同志战斗的一生》早期公开发表的资料。

《方志敏战斗的一生》封面。

记者查询后发现,1951年7月4日的《长江日报》曾刊发过缪敏撰写的《方志敏同志战斗的一生》一稿。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副会长、中共江西省党史研究室原主任苏多寿表示,这是该手稿迄今为止找到最早的刊发记录。该文稿经《长江日报》刊登后,被各大媒体转载,反响很大,缪敏后来才以此文为基础,完成了发行超百万册的红色经典读物《方志敏战斗的一生》。当时《长江日报》是中共中央中南局机关报,面向中南区六省二市,包括方志敏的牺牲地南昌。

此外,《长江日报》还分别在1950年10月28日刊发过缪敏撰写的《在方志敏同志殉难照片前》、1952年7月1日刊发过缪敏撰写的《共产党员的范例——纪念党的三十一周年和方志敏同志殉难十七周年》等3篇手稿。

收到记者发去的《长江日报》相关版面资料后,方瀚辉非常激动:“曾祖母去世45年了,以前对她了解不多。只能通过她发表的文章,看看她的时间轨迹。因为事隔半个多世纪,资料搜集起来非常困难。没想到现在能找到,让我对曾祖父方志敏和曾祖母缪敏了解更加深刻。”

“从我们目前搜集资料和研究的结果来看,《方志敏同志战斗的一生》这篇文章首刊于《长江日报》。”苏多寿告诉记者。

方志敏研究会:

珍贵史料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我看到报道后非常感动。”姜小平24日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1月25日,姜小平在当天的《长江日报》上看到了这篇报道,获悉方志敏烈士后人正在寻找当年报道这些文章的原版报纸,“我觉得自己应该主动做点什么。”

姜小平原籍自贡,从小喜欢收藏,2001年长住武汉,也在武汉开始了红色收藏生涯,目前已收藏有数万件红色藏品。他先后无偿捐献各类红色文献史料近400件。

春节后一上班,姜小平就开始在藏品里寻找,花了半个月时间,他终于将4份老报纸找齐(其中3份刊有方志敏烈士相关的文章)。在联系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后,他将报纸寄了过去。2月22日,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收到报纸后,给他开具了一份捐赠证书。

“情感上确实有点难以割舍。”姜小平所有藏品都是他一件件寻觅而来的,多年来,他早已和藏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这次他愿意“忍痛割爱”,“这些藏品在研究会手上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

“非常感谢姜小平先生,帮我们充实了展品。”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副会长方丽娜告诉记者,这几份老报纸寻找起来很困难,为珍贵史料,今后将作为方志敏烈士展览的一部分,利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代代传。(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方志敏同志战斗的一生

缪敏(摄于20世纪40年代末)。

编者按:70多年前,《长江日报》三次刊发方志敏夫人缪敏亲笔撰写的文章《方志敏同志战斗的一生》《在方志敏同志殉难照片前》《共产党员的范例——纪念党的三十一周年和方志敏同志殉难十七周年》,以第一手资料介绍了革命先烈方志敏同志的战斗事迹,现摘要稿件部分内容刊发。

少年时代

方志敏。新华社发

志敏同志,八岁时开始读书,十分用功,而且有很强的记忆力,一向很受老师的称赞与同学的爱戴。

当时弋阳农村封建地租剥削很严重,农民吃不饱、穿不暖,为了交租甚至倾家破产。幼年的志敏同志,便对这种现象,十分不满。他了解了农民具体、悲痛的事实之后,便产生了对地主阶级的忿恨及改掉这种不合理制度的崇高理想的萌芽。

年轻的革命家

中学时代的志敏同志,因为好学、诚实、热心帮助同学,屡次被选为学生代表和学生会的领导人。

他曾领导全校同学,排斥腐化无能的教员,反对贪污、专制的校长。为了这个,校方勾结了反动政府,派出大批警察逮捕志敏同志,未成,结果无理开除了志敏同志。

一九二○年左右,他已接受了科学的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一九二二年他和一些青年,在南昌东湖边上开办了一个新文化书店,志敏同志创办了“新江西”刊物,亲自担任主编,向青年宣传革命的思想,推动和指导江西青年的革命运动。

农民运动的领袖

不久,他回到白色恐怖笼罩的故乡——弋阳、横峰一带,进行革命活动。这时志敏同志的肺病,又因奔波劳瘁而复发了,吐血不止。但是,他在重病中还与邵式平、黄道、马维奇等同志,接连开了几天会,研究怎样在弋阳、横峰、德兴、贵谿一带建立农民基层组织,组织党的领导核心,建立革命根据地与扩大革命武装等问题。病还未愈,他便以湖塘村为基点,亲自发动将贫雇农团结组织起来,与地主展开免租、废债的斗争。

革命武装的创建者

土地革命,如果没有革命的农民武装,其胜利是不可想像的。志敏同志,从在湖塘村组织领导农民革命运动起,就极重视创造革命的武装。一九二七年冬某夜,在志敏同志领导下,湖塘村及其附近一百多农民,扛着花枪、土炮、梭标、矛子等旧式武装,一举打垮了漆工镇的伪警察派出所,全歼了敌人,缴获了两条半枪(一共三条枪,其中有一条枪打不响),江西的工农红军,就是这样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至今江西还流传着“方主席靠两条半枪打天下”的有名革命传说。

坚贞不屈

当志敏同志被俘的消息传到其他部分的红军战友和革命根据地的群众耳中,大家都悲愤万分。弋阳群众听说志敏同志将经弋阳车站转赴南昌,就在志敏同志到达的那天,有三千多群众,自各地不约而同地向城里扑来,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扁担、木棍,希冀在路上截夺志敏同志。但是,敌人出动了三十辆汽车的士兵,警戒森严,群众无法可施。敌人为了瓦解当地人民对志敏同志及共产党的信仰,搭了个台子以志敏同志示众,但又不敢让群众靠近。结果,群众激怒的情绪把敌人吓得匆匆将志敏同志押上铁甲车开走。

志敏同志被解于南昌伪军法处,钉上手铐脚镣,关入囚笼,游街示众,但是志敏同志自始至终不放弃和敌人的斗争,每到一处,必沉痛地向人民宣传抗日救国的必要,强调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志敏同志在狱中,不顾自己的新伤旧病,不管今天生或明天死,他所念念不忘的,只有党的事业和人民的抗日斗争,他整天拿着笔给同志写秘密信,写过去的工作经验与对未来的意见,在他以血泪铸成的给全党同志的信里,“………我能丢弃一切,惟革命事业,却耿耿在怀,不能丢却!同志们,十分亲爱的同志们,请你们经常记起你们多年在一起奋斗的战友们之惨死,提起奋勇的精神,将死敌的日本帝国主义赶快赶走吧!将万恶的国民党统治赶快推翻吧!”“我们临死前对全党同志诚恳的希望,就是全党同志要一致团结在中央领导之下,发扬布尔塞维克最高的积极性、坚决性、创造性,用尽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学习列宁同志‘一天作十六点钟工作’的榜样,努力为党工作!”(缪敏)

在方志敏同志殉难照片前

一九三五年七月你被蒋匪帮杀害于南昌,到今年已整整十六周年了,在今天,我内心无限的悲痛,万分愤恨,特别是见到了殉难照片,更增加了我的阶级仇恨。

回到机关反复的细看,从你殉难照片中可以看出你那慷慨就义的精神,魁伟镇静愤怒的姿态,锐利的目光,足以表现出你英勇气概,你在那一伙国民党匪军野兽似的凶恶残暴下,坚贞不屈的为党为人民光荣牺牲了。正实行了你在生的诺言:“敌人只能砍下我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的意志!”

你的牺牲是党的重大损失,亦是全国人民的重大损失,形体虽殁,但精神是永远活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你的名字将与“闽、浙、赣”历史流芳于万古。

今天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获得伟大胜利,人民解放军空前壮大,我们一定踏着你的血迹继续前进!为建设独立自由的新中国而奋斗,最后让我来高呼吧!

方烈士精神不死!(缪敏)

共产党员的范例———纪念党的三十一周年和方志敏同志殉难十七周年

“七一”是我们党的生日,而七月又是方志敏同志殉难的十七周年。当我以万分愉快的心情来欢庆党诞生的三十一周年的时候,又不得不使我沉痛地回忆起方志敏同志伟大的一生。尤其是他那高贵的共产党员品质,和坚苦朴素的无产阶级作风,时时地在教育和鼓励着我,我永远也不曾忘记的。

志敏同志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热爱祖国和劳动人民,他对党与人民的革命事业表现了无限的忠诚,他以高度忘我的精神进行革命工作,生活作风坚苦朴素。廉洁奉公,最后把自己的生命也付给了祖国和人民。他在狱中的遗著《可爱的中国》和《清贫》就是他这种崇高品质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当去年十月我看到他这本遗著《可爱的中国》时,一口气地把它读完。在阅读时:我的心沉浸在每一个字句里,我为他那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为党为人民革命事业的忠诚勇敢的品质深深地感动着。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他个人是过着坚苦朴素的生活,有时衬衣穿得稀烂,他还是补补再穿。有一次他回到家里,他四婶问他:“你做了这么大的官,你妈妈连替换的裤子都没有,你还不买一条给妈妈?”志敏同志回答说:“我自己也是一样,我革命为人民,又不是国民党贪官污吏,我私人哪里来的钱呢?”

亲爱的志敏同志!请安息吧!我一定永远踏着你的血迹,继承你的意志,奋勇前进,为你复仇,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与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到底!(缪敏)

相关阅读

方志敏烈士曾孙:没想到在《长江日报》找到了这么珍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