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十分丨总台记者探访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2-22 15:55

我国首座国家级工艺美术和非遗展示博物馆日前落成并正式面向公众开放。目前展出的1298件(套)工艺美术珍品和非遗佳作中,绝大多数是第一次与公众见面,展品中既有翡翠提梁花篮等玉雕国宝,也有晚唐“枯木龙吟”、宋代“鸣凤”等珍品古琴,让我们一起到一睹国宝真容吧!

总台央视记者 孟颖:在北京市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这里刚刚落成了中国工艺美术馆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馆大展不仅有石雕、玉雕、漆器、瓷器等工艺美术作品,还有剪纸、壁画和古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这里有什么样的奇珍异宝呢,今天我就带大家去探一探馆。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 韩子勇:一进入中央序厅,有个装置的名字叫《从阿勒泰到北京》,在中国新疆的阿勒泰附近的洞穴当中,发现了一幅岩画,距今一万两千多年了,这个岩画实际上反映的是阿勒泰的先民滑雪的这样一个场景。这个岩画也被中外专家认为是人类滑雪起源地的一个重要的证据,因此中国冰雪文化应该说是源远流长。

总台央视记者 孟颖:一进到展厅,首先我们就能看到四件镇馆之宝。我们采访到了工艺美术馆的副馆长,也是这一次的策展人之一王馆长,他为我们介绍了四件镇馆之宝。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 王辉:这四件翡翠国宝的原料源于国库,四件原料原本是一块整料。

总台央视记者 孟颖:可以说是一母四胞胎、四个兄弟。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 王辉:对,四件翡翠珍品现在叫国宝了,当时是新中国成立工艺美术唯一的一项国家工程,直到现在还是唯一的一项国家工程。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 王辉:其中的一块料叫四海腾欢,刚才说的一母四胞胎,其中的一块是一块板料,把这个板料从中间切成了四块,然后给它接起来了。

总台央视记者 孟颖:这个龙都是用绿色的,是不是正好用了它不同的颜色?把绿色雕成龙,白色雕成云朵、波浪。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 王辉:对,您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总台央视记者 孟颖:就感觉这个龙一下子凸显出来了。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 王辉:这是一个翡翠花薰,它最大的特点,花薰下半部分是料的主体,圆的盖子是从下半部分半圆的主体里面掏出来的,底下的底座又是从这个盖子里面掏出来的。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 王辉:第三件叫岱岳奇观,雕的是泰山。这块料最大特点,翡翠这面是比较葱绿的,背面是比较暗绿的,正好又是雕刻泰山,然后利用杜甫的那首诗《望岳》,其中有一句“阴阳割昏晓”,就是翡翠上边的太阳。

总台央视记者 孟颖:那个是本身就有一块颜色吗?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 王辉:本身有一块,本身是翡,黄颜色的叫翡,绿颜色叫翠,所以正面我们看的是日出的景。

总台央视记者 孟颖:泰山的日出。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 王辉:对,然后背面又是日落的感觉。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 王辉:第四件是一个花篮,花篮颜色虽然没有其他几块绿,通过雕刻者处理,它的水头是非常足的,就是非常润。国务院给予整个的创作有一个嘉奖令,这个嘉奖令最后几句话就是说,材料之贵重,设计之精美,为古今中外所未有,堪称国家玉雕珍品。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 王辉:这件作品叫双面异绣,就是在薄纱上,我们看见的是一个仕女在隔着纱帘,望着外面的一个葫芦。到背面后,还是在这一层纱上人到了帘子里面,站在屋里面,看见仕女在望月。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 王辉:寿山石《求偶鸡》 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整个寿山石的大料上,首先雕出鸡笼,而不是之后安上去的,鸡笼里面还雕有一只母鸡,然后其他的料通过这个缝隙全部镂空出来的。我们的展品在巴西、在美国办展览的时候就发现,我们的民族艺术在展出的时候,让当时那些国家的人非常震撼。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他们也非常佩服,并且产生了亲切感。

当年,常沙娜先生提议建造这个博物馆,我们也采访了她。

中国工艺设计家、教育家 常沙娜:这些珍品平时看不见,它们没有正式展出,它们收藏在仓库里,看不见,有点遗憾。但现在已经呈现出来了,挺好的。我们很重视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创新,这也是一种创新的做法。

总台央视记者 孟颖:在馆内的北侧有一个古香古色的戏台子,这个戏台子是由江西省乐平市政府捐献的,乐平市素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称,在市区内有大大小小四百多座古戏台,这座古戏台就兼具了南方民间古戏台和北方皇家古戏台的特点,古香古色,别有韵味。我们采访时上演的剧目是昆曲《牡丹亭·游园》,听工作人员介绍,开馆以后,每周这里都会上演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项目,大家来参观的话千万不要错过这里的演出。

总台央视记者 孟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展中,展出了两把距今一千多年历史的古琴,其中一把叫枯木龙吟,这把琴的琴长是三尺六寸五,象征着一年365天,而且它旁边的13个徽,也象征着一年12个月加一个闰月,所以古琴也包含了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总台央视记者 孟颖:还有一把琴是南宋时期的鸣凤琴,1977年,美国宇航局向外太空发射了“旅行者号”,其中搭载了一张能够保存十亿年之久的镀金唱片。里面收录了90分钟的人类音乐,其中最长的一首音乐七分半钟,就是由这把琴演奏的古琴曲《流水》。

总台央视记者 孟颖:在传统乐器展厅,我们发现了两只可爱的小老虎。在西汉时期的击打乐器上面,能看到一只跃跃欲试的小老虎,好像伴随着音乐,随时要扑出去一样。

总台央视记者 孟颖:相比于刚刚那只小老虎,这只更加憨态可掬,还露着可爱的小虎牙。这是一种刮奏乐器,它叫作敔,它的背上有很多的插片。那么插片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每当演奏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拿起竹籈,在它的背上刮奏三遍,演奏就结束了。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还有互动体验区,这里有传拓瓦当,有书法,还有篆刻艺术。

从玉雕、乐器、戏曲,到金石篆刻、木版年画,1298件(套)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向人们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风采。正如91岁高龄的著名艺术设计家常沙娜所说:“这些瑰宝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延续,要好好保存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看到。”

(总台央视记者 孟颖 邓荣 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