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上,小将苏翊鸣又一次刷新了历史,用完美的两个“1800”拿下了中国单板滑雪大跳台的第一枚金牌!2月18日,是他的18岁生日,苏翊鸣也成了中国最年轻的冬奥冠军。
昨天出赛的苏翊鸣身着黑色战服,袖口的金色中国风“如意”图案引人瞩目,网友说他是在如意云头飞舞(如图)!
而苏翊鸣能够达到的难度还不止于此。今年1月22日,世界吉尼斯纪录认定苏翊鸣是全球第一个做出1980的单板运动员,空中旋转整整五周半。
除了单板滑雪的空中旋转,花滑运动员平均每场比赛要旋转近百圈,而普通人转几圈就可能天旋地转了,难道这些运动员都是“天赋异禀”?
夺金一跳到底有多难
以苏翊鸣夺金的1800为例。意味着他从高达50多米,约等于17层楼的高度往下滑,冲上大跳台,在空中旋转整整5周,随后稳稳着陆,滑到终点。
而他最难的1980则是整整五周半……在他之后,全世界在大赛中做出1980的不超过5人。
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从高处往下看会不自觉地感觉眩晕。
这是因为我们的平衡系统不大适应,眼睛没法根据周围环境判断位置和运动,而身体的感受却依然在平面。这……一下子人就慌了。
克服恐惧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在下滑的短短几秒内,速度最高会瞬间达到70km/h。对运动员来说,这时候要抓住最佳时机,主动起跳!
由于空中没有物体的支撑,动作的完成对肌肉力量的要求更大。抓板动作和旋转中的身体调整都得依靠腰腹力量带动全身肌肉,时机、力量、技巧,三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带来完美的一跳。
这才只是滑行和跳跃,接下来才是最关键的旋转。
在惯性的基础上,双腿找准时机发力、上半身在空中先旋转,这样能尽可能增加角动量,为有限的空中时间争取更多旋转的可能。
腰腹力量带动全身,一周、两周、三周、四周……空中连转五周半再平稳落地。
“晕”是怎么产生的
人体维持平衡有三大法宝:本体感觉系统、视觉系统和前庭系统。
本体感觉系统是指肌肉、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
很多人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天黑走夜路时总感觉走不稳,单腿站立闭上眼睛时会不由自主地左右摇晃。可若换成白天或者睁开眼睛则会感觉更稳一点,这其实就是视觉系统在帮助人体维持平衡。
前庭系统位于人体内耳,由耳蜗外的3个半规管和球囊以及椭圆囊组成,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在人体维持平衡的三大系统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前庭系统的3个半规管中充满了液体,其会随着点头、摇头、转头等动作而晃动,从而感知运动信息,进而纠正身体的失衡状态。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普通人在急速转圈时,会有眩晕感。因为人在旋转时半规管中的液体也会随之晃动,人停下后这些液体出于惯性仍未停止晃动,这就给了大脑一个错误信号:身体还处在运动状态中。大脑误以为真,为了防止摔倒,促使身体向一边倾斜、甚至东倒西歪。旋转使前庭受到了刺激,从而让人感到眩晕、恶心。
因此,当人停止转圈后,会有一种向相反方向旋转一会儿的感觉,直到半规管内的淋巴液完全静止,眩晕感才能完全消失。
运动员为什么转不晕
据统计,花滑运动员平均每场比赛要旋转近百圈,而普通人转几圈就可能天旋地转了,难道是运动员们“天赋异禀”吗?这样高空高速旋转,小苏真的不晕么?
会的!苏翊鸣在采访中说过:“每天整套动作只能练10次左右,练得太多头会很晕。”所有比赛中的完美发挥,靠的就是大量训练让自己习惯头晕。
每个人对旋转强度和时间的耐受能力各不相同,超过承受的限度就会出现眩晕。其实,多数人的身体天生就不适合连续旋转。但当特定的信息反复作用于某一器官一段时间后,这个器官的功能就会逐渐适应。
运动员之所以转不晕,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开始不停地训练——在医学上,这叫做“前庭习服法”。
在人体中,位于内耳的前庭系统负责维持复杂运动中协调和平衡。研究发现,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运动员前庭系统逐渐习惯了头部的空间变化刺激,对这些刺激变得“迟钝”,进而战胜了人体的自然反应,身体演变得适应旋转。
因此,他们更不容易头晕,可以顺利实现高水平的姿势和平衡控制。
同样需要前庭习服训练的,还有飞行员、航天员等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群,他们的训练器械包括旋转椅、秋千等。
“虽然人人都有前庭习服的能力,但是个体差异很大。”专家强调,“有些人就是老天爷赏饭吃,有些人则可能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还有些人即便后天再努力,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比赛的要求。这也是优秀的专业运动员、飞行员和航天员都是万里挑一的原因之一。”
也许,这就是奥运会的意义。
它是一场由运动员发起的,向人类生理极限的宣战。
它让我们看到,原来地球上还有这样一群人,一次次跌倒、爬起、跳跃、旋转……
哪怕满身伤痕,依旧一心打破那个名为“极限”的天花板。
我们有幸旁观盛会,也从中汲取力量。也许我们没法跳得那么高,飞得那么远,但至少能比昨天更快一点,更高一点,更强一点。
山就在那里,去攀登就好了。
【相关】
这些“晕”生活中常见
除了转圈之外,生活中还会存在以下让人眩晕的情况。
晕3D电影/游戏
眼睛通过视神经观察环境变化,感知身体有没有在动。耳朵里的前庭也可以感受到我们是否真的在动。正常情况下,眼睛和耳朵提供的信息是一致的。
但玩游戏或看电影时,眼睛看到了栩栩如生的3D画面,耳朵却发现身体并没有动,此时,大脑接收到了两个不一致的报告,则会出现眩晕感。
此外,游戏的透视比例与现实差距大、游戏过程中动画不连贯,也会让人产生晕的感觉。
晕车、船、飞机
这种现象是由于汽车、轮船或飞机运动时所产生的颠簸、摇摆和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减)速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神经而发生的。
造成人晕车的根本原因跟前面一样,在乘车时,耳朵的前庭感受器将身体随着汽车前行的信息发送给大脑,但是眼睛看到的景象却是静止的,这种不一致的信息显然会让大脑混乱。
这些“晕”要及时就医
有些人在不转圈的情况下,也可能会晕,眩晕和头晕是临床最常见的两种症状,医生提醒,有些“晕”需要及时就医。
头晕
这种晕不会带来运动错觉,即看物体时,不会感觉物体在动,也不觉得自己在动,但有头沉脑胀、大脑不清晰、头重脚轻等感觉。一般来说,失眠、贫血、劳累、紧张、焦虑抑郁、颈椎病、心脏病导致的晕以头晕为主,且不会伴随视物旋转;服用过多降压药也可导致头晕。
眩晕
眩晕时,患者睁开眼睛会发现周围物体在运动,比如上下、水平、旋转等,即使闭上眼也会感觉身体不稳定或在漂移。眩晕是由前庭神经周围及中枢通路病变,导致出现身体与外界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主观感受。
前庭和前庭神经核的病变,如炎症、缺血、肿瘤囊肿的压迫,均会造成位置觉的错觉,出现头晕。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刻就诊:喝醉酒一样走路不稳、意识丧失、肢体麻木无力、言语困难、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视物成双、视野缺损、口角歪斜等。首次发病的患者,不管是否伴有以上症状,最好都及时就医。
综合《生命时报》、《科技日报》、丁香医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