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炳坤
我的故乡在黄陂。黄陂叫大吴湾的太多,为了区分,所以我们湾就叫祁家湾的大吴湾。
父亲早年在黄石华中钢铁公司工作。1953年调往武汉,我们先住在武昌水果湖,随着武汉钢铁公司在武昌东的青山动工兴建,1955年初又搬到青山镇,直到1958年才定居青山蒋家墩(现在叫红钢城)11街坊。
祖父因舍不得老家的产业,与祖母同住乡下。后祖母离乡与我们同住,直到1962年祖父才迁到青山,一家人终于团圆了。
祖父迁到青山前,三天年假过后,父母回青山工作,我和哥哥会一直玩到元宵节后再回青山。
黄陂的元宵节无论大小湾子都会玩灯(耍狮子)。与广东一带耍狮子喜庆热闹不同,黄陂玩灯则是为了祈褔。
玩灯是一件大事。从正月初五起,湾里的扎灯高手伯元哥就开始筹备扎灯用的各种材料,五颜六色的蜡光纸,方方正正的硬纸板,做狮子胡须用的新麻等等。待扎灯材料齐全后,扎灯就正式开始了。
在扎灯开始前会举行一个简短的仪式:由接办玩灯事宜的头人(玩灯活动的主持者,同时也是玩灯费用的承担人。四个头人,湾里四大家共有四家轮流做头),首先在狮头骨架前上香,三拜九叩后,将狮头请上扎灯台,由伯元哥开始扎灯。
扎灯是一件细致活,伯元哥做事一丝不苟,从清洁狮头开始,到扎灯完工,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扎灯第一步是用彩色蜡光纸和硬纸板制作狮头的各种物件,如:眼睛、牙齿、舌头和鬓毛等。然后再一件件贴在狮头骨架上。贴上去的眼睛能眨;舌头装上后能上下灵活翻动;鬓毛逼真,牙齿排列整齐。总之一切都要尽善尽美,扎好的狮子则栩栩如生。
扎好的狮头配上狮身彩衣后,整个扎灯才算完成。扎好的狮灯庄重威武,令人敬畏。
元宵节不光是玩灯,从正月十二开始至正月十六,每天日夜两场楚剧也是必不可少的。开戏前的几天,参加演出的演员都要跟着从黄陂楚剧团请来的专业老师排戏。教戏的老师一丝不苟,学戏的学生认认真真,谁也不能马虎。
为了演戏,湾里还在汉口的绣衣铺专门订制了各种戏衣。龙袍、蟒袍、生、旦角的彩衣;官员的纱帽、书生的飘带帽,还有带绒球的家院皂帽;生、旦、净、末、丑的各种戏服和头饰色彩鲜艳,五光十色,足足装满了4个大箱子;演戏用的锣鼓家什,刀枪剑戟也应有尽有。
虽是草台班子,但扮演小生的良梅叔英俊潇洒,声音高亢,常常一出场就能赢得满堂彩;唱花旦的金奎哥,因近视总是低眉顺眼的,加上有些沙哑的磁性腔调,颇有楚剧名家关啸彬的韵味,所以我们湾的楚戏在十里八乡都很有名气,只要是演出的日子都会吸引大批的乡民前来观看。临时搭建的戏台前总是被看戏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
正月十二是各湾狮子上庙的日子,我们湾去的是康斗庙。康斗庙位于京汉线西面,在当时是一个有很大名气的庙宇。
上庙时各家各户都会有人跟在狮灯后面,整个队伍连绵数百米,不愧为祁家湾周边十数里有名的大湾子。
上庙回湾的狮灯会供在湾子南面的那家头人家里,凡参加玩灯的耍狮人都会在头人家里吃晚饭。
吃完晚饭后不久,玩灯就正式开始了。头人会给拿灯笼的小孩发红蜡烛,小孩子点亮灯笼,跟在狮子后面,随着锣鼓大钹声向玩灯的主家进发。玩灯是每年最重要的祈福祭祀活动,各家都很重视,生怕被错过。
狮灯来到主家大门口时,主人会燃起鞭炮,点着黄表纸引导狮灯进屋。在主人的引导下,狮灯直奔中堂。当鞭炮声息,说彩人就会唱起吉祥如意的彩词,其中一首彩词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今日狮子闹起声勒,来到你家架新春哪!一贺老者多福寿呃,二贺少小享康宁啦!三贺三元多吉利呃,四贺家发四季财啦!五贺五谷丰登呃,六贺六畜兴旺啦!
……
吉祥的彩词声、锣钹声、看灯人的唱和声响彻云霄,在主人家里各个角落回响,预祝他们全家人一年的幸福安康。
大约九点左右歇灯了,紧接着夜戏就要开锣了。
每年的戏码都差不多:有《秦香莲》《宝莲灯》《三娘教子》《穆桂英挂帅》《杨三姐下山》《送友、访友》等,压轴大戏则是《闹天空》。
基本上10点就散场歇息。
因为我们湾大人多,所以比别的湾子要多玩一天,正月十六才化灯。
所谓化灯就是在湾前的广场上燃起大火,在狮灯绕场一周后,待头人扯下狮子头上的装饰品丢进火堆,狮头骨架和狮身绣衣则留待下一年再继续用。
化灯是灯节的最高潮,化灯后年节也就正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