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芑,大地天文学和天文地球动力学家,中国天文大地测量学科的开创者之一。百岁生日,韩老的家中多了一幅条幅,“大地之子”四个大字遒劲有力。回望百年人生,他说,翻天覆地这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国家变化。
大地天文学和天文地球动力学家韩天芑。记者何晓刚 摄
冒着炮火求学
1923年春,中国风雨飘摇。浙江东部象山县海台村,一位曾东渡日本求学归来的父亲给自己刚刚出生的儿子取下了“韩天芑”名字。
“芑,嘉谷秀苗。”名字中“芑”的意思,是韩老后来自己查字典查到的。
走进韩老家里,陈设几十年如一日,简单而朴素。他的卧房里两个书柜并排而立,里面除了天文测量学等专业书籍,还有几本厚厚的《辞海》《辞源》。书柜玻璃上还贴着视力表。
在家乡读完小学后,韩天芑到宁波考中学。此后不久,日寇入侵家乡。韩天芑和12名同学一起辗转去重庆求学,沿途艰辛,在浙江同乡会、宁波同乡会的接济下方才抵达。在路上,他接到电报,父亲已不幸去世,加上母亲早逝,此刻已无后路,只有往前走。韩老至今还记得,他们当年3月底出发,走了整整100天才到重庆。
得知当时的“中央测绘学校”招考,不收学费,他报了名。考试那天,正逢日军轰炸,报名130多人,最后考场只有三十几人,但凡有点办法的人都不去考了,他想的是“不读书没出路,留下来就有上学的机会”。
韩老回忆起约80年前的这段经历时说:“我当时心里只想着‘自古华山一条道’,无论如何也要坚持考完。”结果就此与大地测量结缘一生。
颠沛流离中求生,炮火烽烟中求学,这些经历深深刺痛了他。他给自己规定,习题没做完不去吃饭,必须做完才去吃饭,加之班主任教导严格,班上30人,毕业的时候只剩下12人,毕业考试韩天芑是第一名。
2021年,韩老将自己珍藏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捐赠给家乡。晚年,韩老多次回乡。村头那棵韩老父亲生前亲手植下的百岁香樟亭亭如盖。此时的家乡,山清水秀,恬静如画。
韩老记得小的时候,在县里上个小学都难,再看看现在,到处都是中学、大学,文化的普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百年来,我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翻天覆地这个词都不足以形容我们国家的变化。我多活一天,就可以多看一天我们美好的国家。”
“保证仪器不损坏”
韩老家的书柜顶上摆放着两个仪器——一个是蓝色的地球仪,一个是因年代久远而泛黄的天球仪。这是他一生工作的缩影,“我是学地学的人,搞天文,是巧合更是国家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韩老和同事们为建设西藏、治淮、治黄奔走于全国各地,测定了大量的天文点,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先行准备工作贡献了力量。
韩老记得,那时候条件艰苦,有时出差坐火车连坐票都买不到,就到座位下面睡觉,“那时也不觉得辛苦,只要仪器不损坏就好了”。
20世纪60年代,他带队到西藏去搞科研,在汽车上跑了一个礼拜,仪器被大家小心地呵护着,“只要保证仪器不损坏就好,人可以将就”。上山测量,高原反应严重,就走一段、躺一下,再爬起来走。
当时,他到处测量,东部去得少,西部去得多,野外观测住宿,有什么住什么,甚至住过老乡家的牛棚,带的墨水瓶都冻破了。
韩老现在仍记得当时老乡们的生活真苦,只知道两个价钱,一个是盐、一个是棉花。抚今追昔,他总是感叹:“今天我们的国家进步得不得了,换了人间!”
在孙女韩时珺眼里,尽管爷爷的工作是“仰望星空”,但他不会讲那种很浪漫的故事,是个纯“理工男”。“他观测星星,是为了科研,是为了人们生活改善去服务的,是‘脚踏实地’。”
韩时珺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常看到爷爷在家里练习书法,最喜欢写的一句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小时候我还觉得奇怪,现在才理解。不管是战火纷飞中的求学岁月,还是后来艰苦开拓的科研岁月,他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源于这首诗——希望祖国强大。”
“巧摘天星的人”
“大地天文学”这个名字就是韩老起的。当时他作为科研项目天文组的组长,觉得这个天文组是为大地测量服务的,就好像砌房子,你点位不定下来,房子不好砌。这个名字一出来,大家认为将天文和大地测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都觉得好。
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前身测地所迁到武汉后,韩老主持了武昌时辰站的建设,与国内各天文台一起为研究经纬度变化和建立我国标准时间系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韩老的书柜里,有一份蓝色封面的《中国大地测量星表》。这是他主持的重要课题,联合国内五大天文台和两个测绘局历时三年完成,使我国天文大地网的天文定位纳入统一的高精度系统内,他也因此被称为“巧摘天星的人”。
湖北省天文学会原理事长、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布锡没事常去韩老家坐坐。在84岁的高布锡看来,“韩老做了很多‘打地基’的工作”。
高布锡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韩老提出“不放过一个晴夜”,只要一看到晴夜,大家就轮班自动到站里开展观测,当时一年观测150天左右,春节也如此。大伙不仅不觉得是额外负担,反而都觉得挺有意思。
湖北省天文学会是韩老联合有关部门和院校的天文爱好者创立的。“宇宙是什么?”“太阳系是怎么回事?”这样的科普讲座让不少中学生爱上了浩瀚星空。
高布锡介绍,武汉科技馆天文馆是在湖北省天文学会的指导下建设的,“韩老做这些事情都很尽心尽力,就是希望喜欢仰望星空的孩子多一些”。
从中国天文学的一穷二白、肉眼观星,到建立起完整的大地天文学理论和技术基础,韩老感慨:“现在国家的繁荣是我以前做梦都梦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