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看家国情怀,这个新中国宣传画特展带你“走进”时光记忆

大武汉客户端 2022-02-11 21:24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11日讯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工人农民,划着小船在荷叶荷花间采摘莲蓬的活泼少年,“跃向新高度”的运动健儿,为乘客抬行李“雷锋精神代代传”的小学生,具有武汉元素的长江大桥、黄鹤楼……

为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之下,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只争朝夕,前赴后继的宏伟画卷,新春佳节之际,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特遴选出近百幅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宣传画,举办“犹记峥嵘岁月稠——宣传画中的家国情怀”原创特展。

雷锋等经典人物在宣传画中高频出现

该展于1月26日与观众见面,展期三个月。展览以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特色宣传画精品为主体,由“敢教日月换新天”“物阜民丰气象新”“军民团结一家亲”“自古英雄出少年”“巾帼何须让须眉”“文武兼修展英姿”和“太平世界同凉热”七个版块组成。

展出作品包含了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气象;军民同心,鱼水情深的故事;少年英雄和巾帼英雄的风采;文体活动的蓬勃发展;“世界大同”的天下情怀等方面内容。

2月10日,长江日报记者置身展览现场,仿佛时光穿越,回到数十年前火热的中国大地与生活现场。身穿军服、头戴军帽的标准雷锋人物宣传画特别醒目,能迅速勾起“60后”“70后”童年时代参加学雷锋活动的记忆。

有趣的是,展览现场还有多幅以讲故事方式呈现的学雷锋主题的宣传画。有两幅宣传画中是天真可爱的孩子。其中一幅有的孩子手持水壶浇灌花朵,有的戴草帽双手捧起茶碗给人递茶。另一幅中一名小男孩双手撑在放有书本的桌子上,闪烁着大眼睛在想问题,下面的红色配文揭示了他想的内容——“雷锋之光”。这两幅画的上方,雷锋的标准形象均作为背景出现。另有一幅学雷锋主题的宣传画更具故事性,一群小学生在汽车站,为乘客抬行李,下面配文“雷锋精神代代传”。

周静告诉记者,以经典人物为题材的宣传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本次展出的宣传作品中的经典人物,有毛主席等领袖人物,还有在革命斗争中不断磨炼自己的电影主人公潘冬子,身残志坚且激励几代年轻人自强不息的张海迪,对汉剧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汉剧传人陈伯华等。普通工农兵大众也占有经典人物宣传画的较大比例,它们构成几代人共同的时代记忆。

周静说,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宣传画贴到老百姓家里,起到了年画的作用。这一点,从事宣传画收藏的武汉收藏家肖琴学深有同感。肖琴学告诉记者,过去人们多住的是板皮房,过年的程序是:四面墙加天花板要用白纸裱一下,贴上几张刚买的年画、宣传画,过年的味道就出来了。那时的新华书店除了经营书籍外,宣传画、年画也是主要经营版块,每年销售旺季是春节前的一、二月份,这之前各出版社要开订货会,各地报需要的品种和数量,由此可见宣传画深入到千家万户百姓日常生活的盛况。

国家重大事件在宣传画中均有呈现

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一幅宣传画中,解放军战士手持钢枪,目光炯炯有神面向远方,下面红色字体写着“誓死保卫祖国神圣领土”,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一幅宣传画是群众拔河的场面,红色大字写有“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一幅画里不同肤色的外国人走来,一名中国人拍手欢迎,绿色字体写有“欢迎您,来自第三世界的朋友们”,这幅画的时间是1977年。

周静介绍,作为宣传思想、鼓舞斗志、歌颂英雄的重要方式,宣传画的发展壮大与新中国的成长相伴而生。宣传画之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40余年流行,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时通信技术不发达,电视机都不普及,宣传画起到了传播党和国家声音的作用。另外,过去人们识字率不高,宣传画比较直观,一看就懂,胜过千言万语。

宣传画主要反映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题。如本次展览,从20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到六七十年代学雷锋、“抓革命,促生产”、学大庆、建设四个现代化,再到八九十年代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改革开放、建设经济特区、发展体育运动与重视科技教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亚运会、香港回归等,具有鲜明的国家意志与时代特征。

周静说,一些当年的宣传画重大主题,与今天国家层面的许多提法相近。如20世纪70年代有“科技赶上世界发达国家”主题的宣传画,与今天国家提出核心技术一定掌握在自己手上相似,如“文艺与工农兵结合”主题的宣传画,与中央在去年召开的文代会上关于文艺工作指示精神相近,再如支援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主题的宣传画,和当前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法近似。

新时代“宣传画”承担起构建国家形象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