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上午,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赛女单短节目,19岁的湖北鄂州籍选手朱易第一个出场完成首秀,中国首次晋级冬奥会花滑团体赛第二阶段。赛后,“朱易摔了”一度冲上微博热搜第一,这个项目也吸引了很多网友关注。
记者观看比赛时发现,不少选手在完成高速旋转等动作时都会闭上眼睛,这是为什么?运动员们在高速旋转时不会头晕吗?国家花滑队前男单主教练、武汉冰龙冰上运动中心花样滑冰教学总监傅冬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做出了解答。
睁眼才能掌控比赛
“网友们只看到了表象。”傅冬告诉记者,睁眼有助于选手高质量完成比赛,“闭眼”的情况也存在,但与完成技术动作无关,“只是为了享受比赛”。
傅冬告诉记者,在花样滑冰的技术中,跳跃的难度最大,选手完成三周跳需要0.55—0.65秒,即使是时间“更长”的四周跳,从起跳到落地也只需要0.7秒,要在这不到1秒钟的时间里完成高难度技术动作,选手必须依靠眼睛的帮助。
睁眼看什么呢?傅冬告诉记者,选手在完成技术动作时需要观察周围的氛围,调整自己的状态;更重要的是,选手需要确保自己的冰上运动轨迹与平时练习保持一致,这样才能确保技术水平充分发挥,而闭上眼睛就没有办法做到。
傅冬表示,比赛过程中确实有时会看到选手闭眼的场景,这与完成技术动作无关,其实是选手在场上享受比赛,在音乐的烘托下,感到身心与比赛合一。
训练可以增强平衡感
普通人旋转几圈后就会感到头晕、身体不平衡。而在花样滑冰比赛时,我们总是看到,选手在进行动辄十几圈的直立转、燕式转等动作后,若无其事地进行接下来的动作。这是为什么呢?
人体内耳深处有主管头部平衡运动的一组装置,名为前庭系统,由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组成。半规管内存在着淋巴液以及传感器,传感器就像是半规管里的小块海藻,漂浮在液体中,感知发生的一切。
当我们进行幅度较大的旋转时,传感器的工作就会发生紊乱,逐渐失去对方向的感知。
但人体都是有适应能力的,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加以克服。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常委龚树生曾解释道:“花样滑冰运动员为何转不晕,这与‘前庭习服’有关,在大量科学规范性训练的基础上,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身体已处于习惯旋转的状态,使原本受旋转刺激产生的反应不断减轻,甚至消失。”
龚树生表示,几乎每个人都具有前庭习服的能力,但是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习服能力才会越来越好,他说:“对某一项反应的前庭习服能力因人而异,有人天生是老天爷赏饭吃,有人可能终其一生也达不到比赛要求。”
普通人也可以实现“不晕眩”
“很多专业花样滑冰选手刚开始也会晕眩,但后面会逐步克服。”傅冬告诉记者,其实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关键就在于大量的训练。
傅冬举了一个例子,目前世界知名高水平花滑运动员基本每周要训练40个小时左右,而练一场冰一般在一个半小时左右,高水平运动员一分钟可以完成1—2个跳跃,训练量之大可想而知。
傅冬表示,并非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训练克服晕眩,耳石症、梅尼埃病等耳部疾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等本身保持平衡的能力低下,并不适合驾驶、高空作业等场景以及滑冰等高难度运动。记者史强(部分内容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