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5日讯(记者雷衎 通讯员张志杰)2月4日凌晨4时30分,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汉阳试验基地内,技术负责人杨波的手机闹钟准时响了。5秒钟后,他穿好衣服立马赶往中华鲟的养殖基地,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夜间值守每3小时巡视一次

杨波检查小鱼苗的情况。 记者雷衎 摄
试验基地内的小中华鲟,去年10月在武汉出生,现在有5万多尾。杨波大年初三一大早就从老家宜昌赶回武汉,照料这些小鱼苗。
按照他们的养殖经验,如果水泵、气泵等设备出现故障,水中会因为缺氧造成中华鲟的大面积死亡。因此,每隔3个小时就需要养殖人员来检查设备。
由于是春节期间,基地只安排2个人值班。晚间值守,杨波和另外一个养殖人员轮班,一个守上半夜,1时30分巡视;一个守下半夜,4时30分巡视。
手机上,他只设定了一个闹钟。闹钟一响,他马上就会爬起来。“心里有事,根本睡不踏实。”从宿舍到养殖基地有一段300多米的水泥路,天还没亮,温度接近0℃,寒风打在脸上,走到养殖基地内,他早已睡意全无。
在20多个养殖池旁,他都弯着腰检查水温以及水泵、气泵等设备是否正常工作,还要打着手电检查小鱼苗的情况。
“虽然99%的情况下都是正常的,但如果有1%的可能性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不能掉以轻心。”巡视了一圈,半个小时过去了。5时,他回到宿舍。
刚喂完鱼,又开始清理养殖池

杨波走进中华鲟的养殖基地。 记者雷衎 摄
杨波的宿舍就在汉阳试验基地的大门口,是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平时吃住都在这里。里外两间,外面是厨房,里面的房间他自己改装了下,类似大学生的宿舍,在写字台上面架了一个单人床。
完成夜间巡视后,睡了不到3个小时,杨波又要起床了。
7时30分,他开始准备5万尾中华鲟宝宝的“早餐”。“现在小鱼苗每天要吃两顿,早上8时、晚上6时,我们要定时投喂。”看到小中华鲟开口抢食,他才放心地再次回到宿舍给自己下了碗面吃。
目前,这批中华鲟进入成长的稳定期,个头最大的已经有35厘米。
9时30分,他又开始了清扫工作。“这是一个细致活。”他拿着一根长约3米的虹吸管,利用高低差,一点一点地把养殖池底部的饲料渣、粪便“吸”出来,再倒入排污管道,给小鱼苗们一个干净整洁的生长环境。
20多个养殖池全部清扫完用了2个小时,已经快到中午。杨波准备吃完午饭好好休息一下,“要不然下午、晚上会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