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到过我们家丨马鞍山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2-05 10:32

在内蒙古燕山山脉深处,有一个叫马鞍山的村庄。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时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如今,这里的产业发展得怎么样?村民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春节前,新春走基层记者去了马鞍山村。

雪后的马鞍山村银装素裹。春节前,记者来到村里,正赶上写春联送祝福活动,村民张国利也精心挑了一副。

内蒙古赤峰市马鞍山村村民 张国利:上联是春到人间千家好,下联是花开枝头万家新,横批万象更新。

贴上红红的春联,挂上红彤彤的灯笼,小小农家院年味十足。张国利所在的马鞍山村是革命老区村,地处燕山山脉边缘,过去这里交通十分不便。近几年当地修了通村柏油路,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起了山葡萄产业和乡村旅游。

内蒙古赤峰市马鞍山村党总支书记 叶阳:咬定青山不放松,发展产业无止境,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前几年,村里葡萄种植规模小、品种单一,而旅游业又设施陈旧,留不住游客。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村里请来专家一一梳理问题,对症下药。针对葡萄产业,改良葡萄品种,成立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深加工,形成从生产种植到葡萄酒加工的产业链;围绕旅游业,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生态游、民俗游等系列旅游产品。找准了方向,村里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000元,是三年前的2倍多。

内蒙古赤峰市马鞍山村村民 吴国军:这两年游客越来越多了,我这个农家院从3个餐室增加到6个餐室,但是人多的时候也招待不过来。开玩笑说,这也是算幸福的烦恼了。去年我收入了8万多元,凭借着这个农家乐的收入,我买了车,又把房子重新翻建了一下。

这两年,张国利老两口在种好自家4亩葡萄的同时,还有了一份新职业——红色旅游讲解员。年近古稀,还能为村里发展尽一份力,张国利劲头十足。

内蒙古赤峰市马鞍山村村民 张国利:当好红色讲解员,讲好马鞍山村的故事,种好山葡萄,种出幸福的果实,让马鞍山村越来越好。

产业发展了,村里又着手治理污水、改造厕所,还装上了分类垃圾箱,鼓励村民们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现在的马鞍山村干净整洁、乡风文明,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

内蒙古赤峰市马鞍山村村民 郑林:以前房前屋后(到处是)塑料袋、垃圾、瓶子,现在都种上花花草草,环境优美,咱们老百姓脸上都有光。

内蒙古赤峰市马鞍山村村民 刘国芝:现在乡村振兴了,我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新时代的农民追求更高了。

村美、人富、产业旺,村民的干劲越来越足。今年,马鞍山村将在原有两家葡萄酒厂的基础上,再建一座果汁加工厂。同时,依托全旗建设旅游示范区的契机,与周边村子合作,打造集旅游观光、餐饮住宿、森林康养、红色教育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步入小康生活的乡亲们,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加快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总台记者 刘晓波 金建军 薄书宁 修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