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登上央视春晚 52名武汉大学生从开场舞到压轴

长江日报 2022-02-01 09:19

参加2022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中南民族大学同学。

□ 长江日报记者谭芳 通讯员蓝永丽

1月31日晚7时多,在2022央视春晚演播厅后台,藏族女孩周毛措已化好了妆,穿戴好了演出服饰,脑海中一遍遍回忆着马上要演出的节目——今年春晚的开场舞《欢乐吉祥年》。

而另一边,在青海省西宁市循化县,周毛措的父母也早早地吃过团年饭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第一次登上春晚的女儿带来的精彩演出。

今年,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52名学生没有回家和家人团聚,而是在春晚的舞台上,用曼妙的舞姿,向全中国、全世界展示武汉高校学生的独特魅力、传递最美好的新春祝福。

从开场到压轴,同学们共参演《欢乐吉祥年》《时代感》《万象回春》《摆出一个春天》《春天的钟声》《欢乐时光》《难忘今宵》共计7个节目的舞蹈表演。

■ 全国仅两所院校团队参演

11月,中南民大音乐舞蹈学院52名同学和2位指导老师,正式进驻北京宋庆龄青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接下来,他们将在此进行春晚节目的排练,直至正式演出。

这已是中南民大音乐舞蹈学院的同学们第四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了。2017年,第一次上春晚的他们曾一口气承包大大小小10个舞蹈和歌舞类节目,获得春晚导演组的一致好评。此后的2018央视春晚、2019央视春晚,也都不乏中南民大同学们的身影。

中南民大的少数民族舞蹈在业界极富盛名,同学们的表演实力,在一次次演出中得以展现。学院的同学们曾连续六年受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委派,先后赴美国、法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的70多所高校孔子学院巡回演出。在2021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2022央视春晚总导演丁伟注意到了他们,并向学院发出邀请。今年春晚队伍中全国仅有两所大学院校团队,中南民大是其中之一。

■ 日均训练10多个小时

“春晚是全球全程直播,一点差错也不能出。”指导老师玛秀草和索南见证了同学们的辛苦付出。训练的第一个月,试舞蹈动作是同学们的主要任务。为高质量完成演出,迅速记住不同节目的舞蹈动作,同学们会比导演提前半个多小时到达排练厅,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半小时的早功训练。

两度登上春晚的侯郭冰感触良多,上次她参加2018春晚时还是大一新生。她发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春晚的排练场地更专业。相同的是,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训练,大家没叫过一声苦,每天都激情满满。

“几乎每天都要快速学习不同风格、不同舞种的动作。”沈晓珊告诉记者,这是春晚排练与学校训练最大的区别,也是大家面临的最大困难与挑战。参演了多个节目的符芳帅出镜率最高,他说,不记错动作、不忘动作是不可能的,解决这一困难的最好办法就一个字:练!练累了,空地、椅子上,大家趴着、躺着就睡着了。

动作不过关,大家不会休息。曾张诚记得有一次,大家连续排练了15个小时,直到安保人员来关门才离去。第二天导演检查舞段的时候说了句“中南民大,不错哈!”随后,所有人都笑了。

排练后期,会进入中央电视总台一号演播厅排练,排练变得更加复杂起来,要与舞台各工种相互配合,包括舞台机械的升降等,大家愈发珍惜每一次排练机会。

刘杨的刻苦训练,被大家看在眼里,正常休息时间她也继续练,体重比之前轻了不少。大二的她对参演春晚别有一番认识。“这么多人花这么长时间准备一场晚会的意义,就是给全国人民送团圆。”

■ 最担心受伤影响排练

76天里,苦乐齐飞。

有同学受了伤也在坚持。有一个舞蹈动作,需要站在微高的台阶上完成,周毛措不小心崴到脚,摔了下去。当时,她想着没多严重,敷药后短暂休息了下,又继续练舞。

那是排练初期,受伤后有很多动作没法完成,周毛措焦急万分。每天排练完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回到房间用热毛巾敷受伤处。后来,她因自己恢复得很快而感到庆幸,“受伤不是我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而关乎到整个团队,也关系到整台春晚。”

“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一天,北京一家火锅店里,响起恩施经典民歌《六口茶》。当天,学院老师从武汉给同学们送去慰问,给大家加餐。酒足饭饱后,湖北恩施的苗族同学肖杨看到桌上有茶,灵机一动,唱起老家民歌来。这是一首男女对唱民歌,学院肖洒老师和沈晓珊老师也加入其中。

当时,除了中南民大师生,餐厅员工和其他就餐人员也在场。肖杨记得,当他们唱起这首歌时,不少人停下了脚步,鼓掌为他们伴奏。

彭波是团队中最小的演员,今年第一次参加春晚,在京训练,彭波感觉和在家没什么两样,大家都很热情,自己不会的动作,总有人耐心教他。看到春晚舞台的第一眼,他感觉很科幻,“简直就是视觉盛宴!”

彭波觉得,春晚舞台和自己见过的舞台相比十分特别,除了观众席,到处都是屏幕,每个格子不仅可以升起来,还有屏幕,有舞台是球形状,高科技十足,一切让人感觉非常震撼。“春晚太炫了。”彭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