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28日讯(驻京记者柯立)北京冬奥会主新闻中心的智慧餐厅,近日火了。这里没有厨师和服务员,品种丰富的中餐和西餐烹饪、鸡尾酒调制等,全部由机器人完成。整个餐厅大约120台餐饮机器人,可同时服务数千人,每天24小时提供服务。随着开幕日临近,北京冬奥会越来越多类似“黑科技”惊艳世界。
主媒体中心机器人餐厅的送餐服务新颖别致。北京冬奥组委供图(邓伟摄)
体温贴长得像创可贴
北京冬奥会各大竞赛场馆、冬奥村,眼下都活跃着机器人的身影,数百台机器人承担起疫情防控、安保巡逻、物流传递、导引咨询、消毒清洁、做饭送餐、翻译甚至手语等服务,带来全新科技生活体验。
以冰球赛场五棵松体育中心为例,12台安全服务机器人为观众入场提供无接触式检票,1秒钟内能完成身份验证、智能测温、健康码查询、疫苗接种情况查询等8项流程。场馆外围,4台智能服务机器人提供信息指引、互动答疑、全流程冬奥讲解。
被誉为本届冬奥会“防疫神器”的体温贴,长得像创可贴,其实是内置芯片的袖珍无线电子测温计,检测体温误差0.1~0.2℃。通过手机APP绑定,它将涉奥人员实时体温,远程上报给数据后台。系统每3秒采集一次体温数据,一旦超过37.3℃,就会自动向防疫人员报警。
为提升物资运送效率、减少人员接触,北京冬奥会组委会选取了多个不同类型的智能物流机器人。为了防疫,场馆实施“闭环管理”,闭环内外两层铁马之间有4米缓冲区,智能物流机器人负责物资运送。
北京冬奥会还创建自动驾驶新体验,智能车联网系统覆盖首钢冬奥园区200万平方米面积,提供无人接驳摆渡、无人流动售货车、自主泊车等服务,其中无人驾驶汽车已超过100辆。
北京冬奥会火炬和运动员服装设计,都藏有“黑科技”。 驻京记者柯立 摄
场馆基建巧夺天工
打造绿色环保的高科技场馆是北京冬奥会重中之重。水立方、冰之帆等本届冬奥会使用的6个2008年夏奥会场馆,都形成了一整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黑科技”,短时间可实现冰雪运动和其他比赛、会展的切换自如,提升赛后场馆复用率。
冬奥专线京张高铁,“复兴号”时速350公里,全程自动驾驶,北京、张家口实现地铁化通勤,太子城站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奥运村内的高铁站,使运动员等涉奥人员能够迅速往返三大赛区。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是我国建设的首个跳台滑雪场地,也是全球首个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滑雪中心,总用钢达1800吨,由136根桩柱架起在山谷之间,在落差160米的山体边坡施工,难度极大。其建设技术创了一堆世界纪录,融雪水、雨水等可以循环利用,打造了绿色环保的“海绵”体质。
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与改造,创造了太多“黑科技”和绿色发展案例。比如,19个冬奥场馆100%使用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绿色可再生能源,是冬奥史上首次;冰丝带、首都体育馆等4个冰上场馆,创新采用二氧化碳制冷剂,也是冬奥史上首次使用这一不破坏臭氧层的创新技术。仅2021年底初次使用,4个冰上场合计减少900吨碳排放;“冰丝带”用此技术,产生的余热用到运动员生活热水中,一年预计省电200万度。
国家“十三五”科技成果展介绍科技冬奥成果,国产雪车备受瞩目。 驻京记者柯立 摄
助力冬奥健儿科学备战
我国冰雪运动起步较晚,快速成长离不开科技加持。比如延庆赛区“雪游龙”,是全球第17条雪车雪橇赛道,最高设计时速134.4公里。雪车运动被称为“冰上F1”,进口一辆雪车至少5万美元,中国一汽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研发的国产雪车,倍受好评。
为摆脱天气限制与受伤风险,加强运动员训练,河北涞源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拥有世界上体量最大、训练功能最完备的跳台滑雪风洞实验室。一次风洞模拟相当于实际跳台训练几十次,不受天气、季节影响,大大提升了效率。风洞设备距离跳台仅500米,运动员在风洞练好了新动作,可以马上去跳台实践。
包括首钢二七厂科训基地体育综合风洞等在内的体育风洞集群,对于短道速滑等项目的训练,也发挥重要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还联合北京交通大学等联合攻关,形成冬季项目风洞训练完整体系。赛后,相关技术还能应用在群众体育中。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霍波教授团队,针对高山滑雪等四大项目,基于三维动作捕捉和自动识别、空气动力学实验和模拟、生理传感器、肌骨动力学分析等技术,研发了“冬季项目智能训练管理系统”,为运动员提供个性化、智能化训练方案。
科技使北京冬奥会更精
“传统转播以现场制作为主,需要庞大的制作团队,一台4K转播车高达8000万,”在本届冬奥会上开展云转播的北京国际云转播科技有限公司CTO张鹏洲说。作为科技冬奥三大重点布局产业之一,“5G+云转播”只需一个不到1公斤重的5G背包、一台摄像机、一位摄像师和一台笔记本电脑,就能完成冬奥赛事转播。
张鹏洲说,云转播使观众突破疫情影响,沉浸式直击赛事现场。高新科技带来更好的观赛体验,比如依托“自由视角”技术,观众只需手持一部5G手机,便可自己当“导播”,随时改变观赛位置,还能捕捉精彩的定格画面。
通过5G技术加持,即使在飞驰的高铁内也有稳定、高速的网络。有的车厢还将上线5G超高清演播室,这得益于上百个冬奥5G基站的建成。为研发高海拔、高风速、高寒等复杂、极端条件下可靠5G通信网络,科研团队在珠穆朗玛峰海拔5000米以上环境实验了一年。
智慧观奥也少不了数字人,虚拟主播纷纷涌现,CCTV首个AI手语主播已成功出圈,方便残障人士观赛。
科技使北京冬奥会更精彩,比如冬奥村运动员公寓,配备了有“记忆”功能的床:“就是掉落一根羽毛,它都能感知到”,原来它的床垫内有传感器,集按摩、零压力、闹钟推醒等多功能于一身,保证舒适性的同时,床的形态可依据个人习惯用遥控器调整,不同模式能为不同使用场景下人体脊柱提供最佳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