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澴河碧水重现。
治理前的老澴河成了“龙须沟“。
治理前沿岸生活污水直排入河。
老澴河清淤。
生态护坡建设。
老码头修复。
文昌阁重建效果图。
全省首届社区运动会桨板赛在老澴河举行。
老澴河广场上,居民载歌载舞。
改造后的老澴河成为居民休闲“打卡地”。
群众搬进新社区。
治理前,老澴河沿岸棚户区。
冬日暖阳,老澴河畔,苗青花艳。
野鸭子,扑棱棱,掠过水面,泛起涟漪一片。
游步道上,李有文和老伴悠闲漫步。
小广场上,年逾七旬的高俊文挥舞着鼓槌,敲击出欢快节奏,腰鼓队载歌载舞。
曾经忧伤的“母亲河”
老澴河是孝感母亲河。孝感城因老澴河而兴。
城市根脉从这里延续。地方志记载,“澴川八景”中的“西湖酒馆”“槐荫琴堂”“泮沼荷香”“文昌阁”就分布在老澴河沿岸。其中,“文昌阁”最负盛名,与黄鹤楼遥相呼应,享有“南楼北阁”美誉。
它也曾碧波荡漾、鱼虾欢畅。“硬币掉到河里,一眼望下去,能看清上面的字。”“河里淘米、洗碗,引来的鱼虾可以用撮箕舀。”
彼时孝感城,是远近闻名的“小汉口”,舟船可直通汉江,沿岸有四大码头。孝感县志记载:“沿岸帆樯如林,入夜桅灯似星。”
城因水兴,水却因城而“病”。
老澴河“病变”的时间轨迹,与城市扩张进程同步。
1959年,为了减轻城市防洪压力,澴河城区段人工改道。河口大堤建起后,老澴河成为城市内河,河水不再流动,水体自我修复能力逐步下降。
工业化、城市化又“雪上加霜”。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近百家化肥厂、造纸厂扎堆老澴河两岸,废水直排入河;由于地势低,管网不配套,雨污混流入河,老澴河成了城市“下水道”。
老澴河水质一天天变坏,水体发黑、发臭,常年处于劣五类水质,成了名副其实的“龙须沟”。
“水跟酱油一样,红虫子漂一层,一年四季不敢开窗户。”老澴河两岸人家,在煎熬中等待转机的到来。
群众不满意,孝感城市发展也备受困扰,“它就像一条鸿沟,阻挡了城市南进步伐,让新老城区差距越来越大。”
启动“最大民生工程”
焦灼与期盼中,2009年,老澴河治理提上议事日程。
从那时起,“老澴河”年年都写进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年年都是地方“两会”热议话题。
老澴河治理涉及水体修复、棚户区改造,以及城市功能完善。
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考验着地方党委政府的智慧和决心。
从“就水治水”,到“分段施治”,再到“综合治理”,理念在不断丰富。
从“局部试点”,到“全域规划”,决心也在不断坚定。
探索中,老澴河治理迎来了里程碑式转折——2017年11月20日,老澴河综合治理建设工程启动。
这是孝感城建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
按照方案,老澴河沿岸7000多户居民,将彻底告别棚户区。
这也是孝感发展史上重大的生态工程。
政府下定决心,将9.8公里老澴河全域纳入治理范围,用5年时间,投资155亿元,还老澴河一河碧水。
7000多户居民搬离棚户区
这是一个让孝感人刻骨铭心的日子。2018年3月20日,老澴河大征迁启动。
征迁难,老澴河征迁更难。
体量大,需征迁7000多户、125万平方米,相当于搬迁一座小县城。
时间紧,政府要用最短时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出了“最多让大家在外面过两个年”的承诺。
标准不统一。当时仅主城区征迁就有4个标准。标准有弹性,裁量有空间,过程不透明,群众不相信。
参与主体复杂。老澴河位于城郊接合部,大部分都是民房。一契多户,家庭析产难;私搭乱建,分类处置难;时间跨度长,证据认定难。
让“阳光征迁”啃下这块硬骨头。
政府出台“9号文件”,统一全市征迁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把征迁置于阳光下,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涉及公职人员、社区干部的征迁,面积大于300平方米、小于50平方米、群众投诉的征迁事项,必查必核……
阳光就是公信力。
文昌阁社区最初制定的选房方案是“先签先选”。征收拆迁,党员干部带头,但有居民议论:“干部先签约选房,肯定要把好房子先选走。”
家住万福街的郑阿姨逢人就说:“我一没关系,二没门路,能选到好房子?这个‘钉子户’,我当定了。”
为了打消群众顾虑,街道、社区干部商量,决定“摇号选房”。选房这一天,万福街100多户居民集中摇号。抱着观望的态度,郑阿姨也来了。结果,郑阿姨摇到“1”号球,可以第一个选房。同是万福街征迁户,文昌阁社区干部胡松柏摇的是90多号,书院街道办事处干部朱洪刚摇的是“121号”。
“你们说的公平公正是真的!”郑阿姨感慨地对干部说。
心气顺,征迁不再难。2019年底,老澴河大征迁提前一年完成。
生态治理“龙须沟”
清则流清,治水必治污。
先截污——
老澴河沿岸上百个排污口被一一封堵;
北岸沿线截污干管14个溢流口实施改造、95个污水检查井全面清疏;
城区35.8平方公里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同步启动。
再清淤——
这是60多年来,老澴河第一次彻底清淤。
挖掘机一铲子下去,黑黑的淤泥里,旧衣服、塑料品、编织袋等垃圾交织在一起。
施工队先用高压水枪将淤泥打成泥浆,再将泥浆抽走。平均清淤深度超过2米,最深处达5米。
历时8个月,长达9.8公里的清淤工程完工,老澴河彻底“洗了个澡”。
“清理出的68万立方米淤泥,相当于在一个足球场上盖起30层高楼。”项目负责人陈卫军说。
生态修复是关键——
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老澴河16.8公里岸线全部采用“雷诺护垫+宾格石笼”护坡,护坡下的水可以与土壤自然对流;
建设4万平方米的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至湿地集水池,经过沉淀净化后作为生态补水回流河道;
建设雨水花园,减少地面雨水径流量,增加流域雨水调蓄量……
河道能呼吸了,生态补水来了,水体慢慢循环起来,老澴河自我净化功能开始慢慢苏醒!
2020年12月,西湖桥黑臭水体整治通过国家验收,老澴河生态治理迈出标志性一步。
城水相依一步一景
水清,河畅,还得处处是景。
建设“宜居 宜业 宜游”生态之城,孝感决定把老澴河片区打造成“城市景观轴”“文化会客厅”“市民亲水带”“发展新片区”。
完善城市功能,规划建设15公里沿河大道及综合管廊、12条安置区配套道路、4座景观桥、9个公园驿站、1000多个公共停车位;
提升城市品位,建设7处亲水平台、3处游船码头、20公里园区绿道、17公里亲水步道、10个社区公园、15个街头公园;
传承城市文化,布局文旅小镇、手工艺品商业街、孝文化主题厅、名人纪念堂、麻糖工艺博物馆……
让水生态文明融入百姓生活,老澴河片区建设颇具匠心。
以滨水景观带建设为例。根据不同功能,该景观带划分为五个主题特色段,分别为河源生态游憩段、历史文化体验段、文昌聚学休闲段、澴川印象乐活段和特色生态智慧宜居段。
“一带五景,一步一景。”孝感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二所所长余佳介绍,结合不同主题特色,将春花、夏景、秋叶、冬树植物景观融入五大区段中,体现“绚彩四季”,仅绿化景观,面积就达到74万平方米。
近看花木葱茏,远眺水波荡漾。历经3年建设,老澴河重现城水相依的美好图景。
2021年10月23日,湖北首届社区运动会在老澴河河口公园广场开赛。
这是对老澴河生态治理成效的一次大检验。
把最好地段还给群众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
老澴河生态治理,最终要获得群众认可,让群众得到实惠。
征迁之初,政府公开承诺:把最好地段、最好环境、最好设计、最好质量的房子还给群众。
群众将信将疑:“好地段肯定搞开发了,咋会留给我们?”
事实是最好的回应。
规划之初,7000多户居民分东西两个片区集中安置。方案公示后,群众不满意:“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搬走了,就没根了。”
余佳带领设计团队再次走访,征求群众意见。
采纳居民分散、就近、原地还建的建议,两个片区最终调整为9个安置区。
在安置区最初设计方案中,光明、府前两个安置区不临河,远离主干道。讨论方案时,指挥部坚持让设计方调整方案,将两个安置区前移500米,“调整后,所有安置区都位于滨河景观带内,并靠近主干道。”
建设新型城市社区,老澴河各安置区规划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服务中心、购物中心、幼儿园等配套设施。
2020年底,老澴河9个安置区1.3万套房屋全部竣工并交付。
“当时政府对我们承诺,只让大家最多在外面过两个年,没想到真的做到了。”拿到新房钥匙,新华街道府前社区居民刘满英很满意。
“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进这样好的房子。”刘满英站在13楼阳台上,老澴河景观尽收眼底。阳台上摆放着几盆花草,其中一盆底座是一盘石磨。老物件承载着过去的印记,在这个窗明几净的新家里,别有意味。
与刘满英一样,7000多户居民陆续搬进了老澴河畔的新家。
邻里关系在重建,社区治理也在重塑。
书院街道西湖桥社区,原办公场所仅百余平方米,社区干部、网格员挤在一处办公。在新建西湖桥小区里,社区办公、活动场地达到500平方米。一楼是办事服务大厅、展览厅、母婴及儿童游乐区,二楼、三楼设有会议礼堂、舞蹈室、阅读区、书画室、多功能活动室。
“我们目前正在建立小区长、楼栋长、单元长架构,把社区+物业+业主自治的模式运用到安置小区管理中来。”西湖桥社区党总支书记饶耀平说。
留住城市根和魂
千百年来,澴水人家,傍水而居。文明光影,与河流共生。
城隍潭老码头,建于宋代,曾经是最繁华的河运码头。随着老澴河改道,城隍潭码头的航运功能丧失,老码头也淹没在城市发展历程中。
74岁的陈建汉家门前正是老码头旧址所在地,一家五代人祖居于此。
陈建汉回忆,昔日老码头熙熙攘攘,九街十八巷市井风情,河里舟楫来来往往,好似一幅孝感版“清明上河图”。
老澴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陈建汉赶到现场叮嘱施工人员:“老码头就在路面下,你们挖的时候小心啊。”
施工人员将信将疑,老人拍胸脯说:“三铲下去,挖不出码头,工钱我来付。”
孝感市博物馆紧急对城隍潭东岸片区进行勘测,真如陈建汉所言,路基下“藏”着消失近40年的城隍潭老码头。
2020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孝感市博物馆联合对城隍潭码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也是我省第一座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码头遗址。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老澴河轴线区域都是孝感城市文化的聚集地,是孝感地域文化的根。”孝感市博物馆馆长蒋俊春说。
保护好老澴河沿线的遗留文化印记,2020年4月,孝感市博物馆对老澴河城区段文物遗迹进行了重点调查与考古发掘,基本摸清了现有5处文物资源,分别是老码头遗址、文昌阁、西湖桥、古三军台桥、老麻糖米酒厂。
老澴河中心地带,一块块空白地被“圈”了出来。蒋俊春介绍,这是专为历史文化留出的空间。
西岸,文昌阁旧址旁边规划出一块2000多平方米的空地,计划复建文昌阁;就地保护修缮西湖桥、城隍潭码头;规划复建西湖酒馆。
南岸,以老麻糖米酒厂为核心,划出一片500余亩“三角”保护地带建设老澴河文旅小镇。
老澴河与槐荫河交汇处,被称之为“中国孝桥”的三军台古桥静静地挺立河中,周边的清理工作正有序进行。
随着老澴河综合治理建设工程总体完工,文昌阁的重建再次提上议程。
孝感市前前后后出台了20多个版本,经考古专家认真研究,专业机构精心策划,最终拟定了三个重建方案,分别为5层建筑设计、高度为36米的“南楼北阁,气贯江河”,4层建筑设计、高度为23米的“孝礼雅俗,千古传承”以及4层建筑设计、高度为21米的“文风宏昌,盛世伟业”。
2021年初,孝感面向社会公开评选文昌阁重建方案,这一消息刷爆孝感“朋友圈”。
短短数月时间,12.8万孝感市民参与,选出了最符合心目中印象的文昌阁,即方案一。不久后,文昌阁将重新耸立在澴水之滨,成为延续孝感文脉的新地标。
1月17日,老澴河文旅小镇进行招商评审。
据介绍,“文旅小镇”将以老麻糖米酒厂为中心,建设孝文化研学基地、名人祠堂、古建风情街、老字号美食街、民俗文化园等配套设施等,打造建设集滨水特色的历史人文、文创街区、民俗风情商业街等功能于一体的主题区域。
与文旅小镇一河之隔的老码头,也将规划建起老码头遗址公园,市民既可近距离感受历史,又可在此休闲娱乐健身。陈建汉表示,等公园建好了,他们甘当志愿者讲解员,把老码头的前世今生讲给下一代的孩子们听。
策划 董想明 陈春保 黄桂红
文字 胡琼瑶 张 飞 刘 宇 毛 诚 陈峥嵘 高巧燕
图片 周立新 梅 涛 老澴河综合治理建设工程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