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16日讯(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程琳)1月15日,在中国宝武宝钢股份武汉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钢有限”),一批百米重轨“坐上”火车,启程前往武南焊轨基地,它们将在那里完成焊接拼装,铺到新福厦高铁线。而此时的武钢有限轨梁生产线上,一片热火朝天场景:刚出炉的红通通重轨(高铁350公里时速的轨梁),一根接一根在生产线上下线。
1月14日,武钢有限轨梁产线上,工人正在检测钢轨表面平直度。记者李永刚 摄
跑好今年开局起步“第一棒”,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武钢有限”轨梁生产线每天都是产销两旺,一边开足马力生产,一边快马加鞭发运。“绿色钢板”受市场欢迎,今年将大幅提升产能。
稳市场
24小时不停生产350公里时速重轨
“武钢有限”时速350公里高速钢轨国内市场占比第一,位居五大重轨生产基地之首。
1月8日,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中国第一条民营控股高铁——杭台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武钢有限”为其提供了96.6%钢轨用钢,钢轨百米挑出率提高2.85个百分点,原品种成材率提高了3.05个百分点,产品品质稳居国内一流。
百米挑出率和原品种成材率,是衡量钢轨制造水平的关键技术指标,能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是重大突破。
1月15日上午10时许,长江日报记者在武钢有限轨梁钢生产线看到,电子磁盘一次将重6吨的六根百米重轨稳稳吸住,然后“轻手轻脚”吊到专用车皮上。
“重轨到这一步,经过了很多严格工序。”“武钢有限”条材厂型线作业长段文说,从来料加工、开胚、粗轧、精轧,到打印“身份证”、探伤体检、人工表检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把质量放在首位。“时速350公里,人命关天的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既是实力的体现,也是天大的责任。既然蹚出了这条路,就要负责任地往前走。高铁能到哪,我们的目标就在哪!”
1月14日,武钢有限轨梁产线上,刚出轧机已成型的高铁重轨仍处于高温状态,通红发亮。记者李永刚 摄
在参观通道上,记者停留5分钟,看到一根根“火龙”重轨,顺着专用生产道“喷吐”出来。型线倒班作业长腾飞介绍,“武钢有限”生产的重轨,已经在全国各地高铁上广泛应用,如杭台高铁、郑万高铁等等,而正在建设中的高铁福厦线、昌景黄线等,也即将铺上“汉产”重轨。
抢市场
“绿色钢板”闯出新路,今年将大幅提升产能
1月14日,武钢有限酸洗钢产线,打包好的钢带卷正在不断吊运出厂。记者李永刚 摄
近年来,武钢有限瞄准国际一流水平对标找差,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在不断巩固冷轧硅钢片、汽车板、高性能结构用钢、精品长材等战略品种市场地位的同时,又形成了管线钢、镀锡板等新的战略品种。
“武钢有限”冷轧厂一冷轧曾是“一米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40多年的岁月洗礼,经过两次“裂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1978年建成投产的老厂当时是全国第一条整体从国外引进的大型化、高速化、自动化冷轧生产线,2003年经过了第一次改造,2021年3月,在原有的酸洗作业线上实施第二次技术改造,当年6月就投入使用,实现了“浴火重生”。
“我们去年实施的技术改造,工程历时100天,较计划提前3个月投产。”武钢有限冷轧厂酸洗钢产线作业长褚玉刚说,现在除了稳市场,抢占市场,无论是“质”还是“量”,还有品种上,都是冷轧厂的亮丽风景线。
1月14日,武钢有限酸洗钢产线。记者李永刚 摄
改造前生产的产品,多只针对家电市场,产能低,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现在拓展到了汽车、压缩机、热水器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褚玉刚说,原来生产线需要8道工序,现在只需要2道工序,还减少了排放。由于“以酸代冷”工艺显著的绿色制造技术特性,被人形象地称作“绿色钢板”。
据介绍,为了摸准市场的脉,打动用户的心,改造期间该厂与宝钢股份营销中心一起,到华中、华南和西部地区走访用户,聚焦用户需求,严谨细致地开展科学论证和现场改善,让这条酸洗线一投产就饱受用户青睐。
乘着这股东风,他们把间断性小批量生产变为连续稳定生产,挑战极限规格生产制约,实现2.0mm厚度极薄料大批量连续生产,投产后仅用90天就一路完成了达产、达效。
“武钢有限”冷轧厂副厂长彭炜说,以前产能每年20万吨,今年目标是80万吨,冲刺1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