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鸟争食”→“为鸟留食” !爱鸟护鸟为鄱阳湖敲开“致富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1-15 15:48

冬季,江西鄱阳湖是鸟类的天堂。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据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日前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抵达鄱阳湖越冬的候鸟数量创历史新高,也创监测记录以来的峰值,达76.6万多只。今年鄱阳湖的候鸟都有哪些新种类?戳视频了解↓

加强保护 从“人鸟争食”到“为鸟留食”

目前鄱阳湖越冬候鸟数量创历史新高,创监测记录以来的峰值,达到了76.6万余只。而这与江西省近些年来不断升级的保护举措息息相关。

上饶市余干县村民 江良清:我们现在看到的候鸟最少有好几万只,其中白鹤、天鹅、大雁、野鸭都在里面。

江良清是上饶市余干县的村民,不过因为候鸟的到来,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

上饶市余干县村民 江良清:现在好多人都叫我“鸟导”,候鸟的鸟,导游的导,从去年开始游客每天都在增加,像元旦已经达到了上万人。

说起新身份,江良清语气中洋溢着自豪,他说背鸟类专有名词、了解候鸟习性已成为当地导游拓展业务的新风尚。但在几年前,当地人还在为如何驱赶鸟儿、保护农业收成而烦恼。

上饶市余干县村民 江良清:那时候稻谷还没有完全成熟,也不能收割,所以我们就用鞭炮去驱赶,用脸盆和木棍去敲,把它们赶跑。

为破解湖区“人鸟争食”矛盾,为让候鸟安心栖息,当地政府专门预留了1000亩稻田不予收割,作为鸟群的“口粮”,并按照稻谷市场行情进行相应生态补偿。这项举措,江西已经连续实施了8年,累计投入补偿资金1.87亿元。不仅如此,在2022年1月1日,《江西省候鸟保护条例》正式实施,首次在省级立法中专门规定对白鹤这一旗舰物种的特别保护措施。余干县还成立了全省首个渔鸟生态保护派出所,与相关部门以及民间志愿团队每天联合巡逻、共同执法,增强了执法力度,大大减少了相关案件的发生。曾经的“赶鸟人”现在变成了“护鸟人”。

余干县渔鸟生态保护派出所民警 盛志平:在鄱阳湖设置了六个看护点,每个看护点派三个人在这里看护,每天巡逻的次数要达到四次到五次,每天巡逻的时间要达到两三个小时。

而在南矶山自然湿地保护区,附近的学校还会进行每周一次的爱护候鸟研学活动。如今,候鸟保护正在以多种贴合百姓生活的方式融入大众视野。

爱鸟护鸟 催生“候鸟经济”

随着鄱阳湖越冬候鸟的这张生态名片不断被擦亮,“候鸟经济”催生出诸多新业态,有的传统营生也在生态改善的助力下绽放出新活力。

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位于鄱阳湖核心区,近几年,前来观赏候鸟的“候鸟型”游客逐渐多了起来。据统计,2021年前11个月,吴城镇游客数量是2016年全年的4倍多。

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村民 范红妹:这都是我们元旦期间来的客人,有云南、上海、安徽、浙江、乌鲁木齐的。他们说我们这里不错,已经看到好多鸟了,下次来看鸟,还要住我们的店。

2021年12月份,第二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周在吴城镇举行。以此为契机,鄱阳湖周边乡镇纷纷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多种农业观光产业也蓬勃发展。在吴城镇的3000亩柚子园,果农们修枝剪叶,为来年种植做好准备。

九江市吴城镇果园负责人 唐先波:现在县里面让我们企业做农旅一体化,游人一来之后,我们的柚子根本不用愁,80%的(柚子)他们都采摘掉了。因为10年禁捕,我们这边也用了50多名渔民,而且别的农家乐饭店把剩下的渔民也都吸收了,他们现在有了新的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爱鸟护鸟正成为当地群众敲开“致富门”的一把钥匙。

吴城镇党委委员 骆强:候鸟旅游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和季节性。通过多年的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春夏秋冬都有各自特色的旅游路线,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让群众得到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