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荆荆恩”城市群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 共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

湖北日报 2022-01-11 20:51

湖北日报讯(记者汪彤、通讯员雷澳星)1月11日,松滋市万家乡雷井口村大球盖菇栽培示范基地喜获丰收,宜昌、荆州两地农业专家喜笑颜开。30多名种植户共同见证了“宜荆荆恩”城市群农业科技一体化合作成果。

去年12月,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四地农科院负责人联合签署《“宜荆荆恩”城市群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宜荆荆恩”四地将依托各自资源禀赋,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植和壮大本地农业支柱产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各自研究所(研发团队)结对形式,共同开展科技合作共建,推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宜荆荆恩”城市群产业共性科技攻关项目落地落实,以大项目促进大合作。四地农科院将推动联盟内科研人员、仪器设备共用互通,充分发挥联盟科研资源效益最大化。

雷井口村大球盖菇栽培基地是“宜荆荆恩”四地农科院签订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第一个成功实践。

去年9月,受荆州市邀请,宜昌市农科院微生物团队到雷井口村进行珍稀食用菌大球盖菇栽培技术指导。经过前期原料发酵、播种、养菌管覆土、催菇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环节指导,“小胖墩儿”大球盖菇在冬日暖阳下如期而至、破土而出。村书记陈小兵介绍,现基地每天能出菇200多斤,品质最好的大球盖菇每斤能卖到40元。宜昌市农科院专家刘世玲就大球盖菇出菇管理、采收初加工等技术环节进行了现场指导,对即将到来的寒潮和出菇管理需求做了相应的应对技术措施。

荆州市政协副秘书长胡志东对宜昌市农科院专家团队所做的技术支撑给予充分肯定,对接下来的产业发展、产品销售等工作征求了与会专家意见并进行了部署。宜昌市农科院副院长冯德品对雷井口村珍稀食用菌产业在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及项目争取与产业链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荆州市农科院院长陈洪洲就采后冷藏、销售、包装以及“菇-菜”“菇-瓜”茬口栽培模式进行了探讨。

省农科院院长焦春海指出,“宜荆荆恩”农科院组建科技创新联盟后,要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服务当地主导产业、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加强院地合作四个方面持续发力,放大优势、促进融合,推动四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各农科院将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服务于四地农业产业发展,为农业特色产业链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