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 颖 通讯员 赵辉
近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向着光明——唐一禾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这是自2007年中国美术馆举办“唐一禾捐赠展”之后,唐一禾先生作品再次集中展出。
英年早逝的唐一禾,被称为20世纪艺术界陨落的巨星。但艺术的基因传承了下来,唐一禾的儿子唐小禾也是著名画家,孙辈唐晖唐骁也是艺术家。唐一禾夫人、29岁丧夫的熊明谦,一生守护着唐一禾的艺术作品,并于2007年将几近唐一禾存世作品的全部,捐献给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典藏部负责人赵辉接受极目新闻记者连线采访说,“这次展览既是对唐一禾先生的缅怀,也是对唐一禾家属及后人慷慨捐赠的回报。”
英年早逝 著作留世
本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览之一,通过对唐一禾艺术人生的追索,以文献展的方式展出中国美术馆藏唐一禾油画、素描共49件,以及家属藏作品4件和出版物等文献资料。这些作品与文献因存世的稀有性而弥足珍贵,亦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宝贵遗存。此次展览分为“七七号角·时代先锋”“远涉重洋·以艺报国”和“大爱无私·义捐遗珍”三个篇章,全面展现了唐一禾先生短暂生命中精湛的艺术造诣、崇高的艺术理想与炽热的爱国情怀,及其为艺术辛勤探索,为教育奉献的一生。
唐一禾,1905年生于湖北武昌。1923年就读于武昌美术专门学校,1924年转读于北京美术专科学校。1926年回武昌参加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战争中做政治宣传工作。1928年回武昌艺专完成学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31年春赴法国勤工俭学,考入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跟随新古典主义画家劳伦斯(Laurens P)学习油画,曾获学院“罗马奖”,作品参加法国春季沙龙展。1933年,唐一禾与常书鸿、秦宣夫、吕斯百、曾竹韶、王临乙等人发起成立“旅法美术协会”。1934年冬毕业回国,任武昌艺专教务主任兼西洋画主任。1944年3月24日,唐一禾与长兄唐义精(武昌艺专校长)乘船赴重庆参加“中华全国美术会”,因江轮倾覆不幸罹难,时年39岁。同年6月,中华全国美术会在重庆市举办“唐一禾遗作展”。
以艺报国 贯通中西
唐一禾先生是早期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艺术界的代表人物之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百年历程,诠释了那些负笈海外学子们一脉相承的赤子情怀和爱国本色,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涌现出的一批杰出人士。其中,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樑、唐一禾等是艺术界的杰出代表。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先驱者,他们怀揣理想,学成归国,共襄伟业。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展览前言中写道:“老一辈仁人志士远赴法国求学的这一段经历,不仅加快了当时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习西方之所长并为己所用的进程,也为中法友谊的当下和未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批为‘索我理想之中华’‘变观念,求新知’的革命先驱值得我们永铭。在以艺报国的前辈中,唐一禾先生以其人品、学品、艺品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留学的经历不仅让唐一禾在绘画技法上有了新的认识与见解,也使唐一禾在后来的创作中能够贯通中西,将所学的西方油画表现手法与中国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创作出有着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直面现实 勇往直前
“到民间去”是唐一禾先生的艺术创作主张。早在1924年于北京美术专科学校读书时,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学生,唐一禾就创作了《铁狮子胡同惨案图》,后还参加了“五卅运动”。在抗日战争的动荡生活中,唐一禾在法国留学时的油画作品和回国之后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创作的油画,如《武汉警备者》《伤兵之友》《胜利与和平》和肖像画作品,以及《还我河山》《正义的战争》等宣传画,历经战乱,虽未能留存,但从仅存的影像资料上就足以窥见唐一禾的艺术风貌,反映出其创作经历和对当时的社会影响。这些遗失的作品以其直面生活的主题、深邃的意蕴、写实的手法、抒情的笔调关注人物的典型化,深入刻画了人民内心的苦痛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彰显了艺术的力量。
虽然唐一禾先生留存的作品不多,但这些遗珍无一不表现出其强烈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艺术追求。他留下的《七七的号角》《女游击队员》《祖与孙》等经典之作,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不仅渗透着艺术家直面现实,关注人民的艺术主张,更体现了其向着光明、正义勇往直前的信念与精神。《七七的号角》是唐一禾先生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计划创作的《抗日战争史画》组画的第一幅油画稿。画面上由学生组成的文艺宣传队正行走于街头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展现了那个时代热血青年的精神风貌,激励了更多的青年人投入到抗日洪流中去。正如吴为山馆长所说:“唐一禾先生用绘画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美好与丑恶,善良与不公。自法国留学归来,以西方现实主义的严谨造型与浪漫主义的抒情笔调,并融合中国画的创作原理,在夸张的人物造型和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中表现了深沉的爱和恨。其作品中折射出的人民性,民族性激发了抗战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