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左一)介绍武汉地铁5号线昙华林站的艺术设计
江城众多艺术新地标的实样在湖北美院文化公司展出
扫码看视频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屏 王永胜 通讯员 吕雯 朱旭芮 实习生 林梓
“26日5号线开通,我第一时间去尝鲜,11个特色站都好美。”12月27日,13岁的武汉初中生杨宇涵说,他觉得武汉地铁的站点独具文化特色,每次“上新”都令人期待。
去年从北京返汉工作的张晓宁,已欣赏过光谷广场的《星河》、新中山大道的《融》、东湖绿道的《LOVE》等艺术地标,她说,能在街头偶遇这些艺术品,很惊喜。
迈向“艺术之城”的武汉,正拥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地标。许多地标背后,都有一个名字:湖北美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公共艺术品设计及制作团队(下文简称团队)。近日,该团队被湖北美术学院推荐为“最美产业教师”候选团队 。
高效联接艺术家和城市
“我们把自己比作桥梁,一头连接艺术家,一头连接城市建设者,我们都是在尽最大努力,让艺术创意落地。”团队负责人李锐说,湖北美院文化公司是湖北美术学院唯一的对外经营和投资实体,于2011年成立。从此,湖北美院的艺术家们有了更多以“艺术介入城市,设计引导生活”的机会。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团队里有各种人才,有人擅长做管理,有人擅长做设计,有人擅长做工程。与此同时,他们很理解学校艺术家们的想法。“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做出完美的艺术品。我们一是提供工程经验,二是做好双方沟通工作。”团队负责人李锐说。
其中往往有艰苦的磨合过程。很多时候,艺术家精心设计了作品,却因缺乏工程经验,很难想象它不适合“落地”。这时,团队就需要反复做工作。“去年底投用的地铁8号线洪山路站的艺术墙是一幅长60米、宽4.5米的高温瓷板画,是由我校油画系教授黄汉成负责设计工作的。黄老师在创作方面非常厉害,但他在看1:10小样时,想象不出画作的留白处在放大后会‘很空’,我们几次沟通后,就做了一幅1:1的喷绘画,黄老师看后马上连夜飞到厂家修改。最终效果非常美,洪山路站后来被选为线路的‘开通站’。”团队中的工程负责人曾铖说。
像这样的故事太多,在团队的支持下,湖北美院的艺术家们为江城奉献出许多令人惊艳的艺术地标。湖北美院文化公司成立十年来,团队带领公司先后承接近50个自营项目,组织管理与实施了武汉市及南昌市多条轨道交通公共艺术品项目;承接制作武汉迎宾馆、武汉园林博览会、洪山广场景观恢复、中山大道、东湖绿道、北京大兴机场艺术墙等艺术设计制作等多个项目。成果获得了“中国环境艺术奖”金奖、全国(城市公共设施艺术化项目)金奖、建设文化创意(公共艺术类)十大精品案例奖、公共艺术创作国际竞赛优胜奖(最高奖)等,连续六年获得武汉地铁建设立功单位和先进单位称号,公司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状。
团队所带领的湖北美院文化公司,其实不太像公司。
全力助师生“联接”社会
这里有许多“废稿”“废样”。很多公司做项目时,为节省成本最多用3D打样,可团队却和湖北美院的艺术家们一起,一次次做实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时常画五六稿、用真实材质出五六回实样。“经济效益之上,还有社会效益。”李锐说,学校创立公司的初衷,正是“以高度服务并融入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推行以美育复兴中华文化为目标,凭借学校各类教学与科研平台,以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基础,成为学校师生服务社会城市建设的桥梁”。
既然承担着“美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团队便全力为湖北美院师生创造“联接”社会的机会,而在向湖北乃至全国推介大批名师大家的同时,师生们也得到了淬炼。
这个过程并不设限,艺术家们的“跨界”是被鼓励的。“在突破自己的过程中,我对艺术创作、未来教学都有了新的想法,学生们也说,收获很多。”此次负责5号线红钢城站的公共艺术品创作的艺术家夏妍说,她在湖北美院时尚艺术学院教服装设计和时尚插画,第一次做地铁站公共艺术品设计,却选择用工业雕塑来体现站点性格,仅材料就使用了四种:石材(雕刻)、铝板(雕刻)、镀铜、铸铜,但在雕刻中用到了她擅长的插画,“这种混搭相当有趣,为实现它,我们创新了工艺技法”。
湖北美院硕士研究生翁子凡说,她跟着老师一起跟了一年半项目,不仅拓宽了专业知识面,还学习如何让美走向人们的生活,这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
如今,团队的发展视野已不止于江城,而拓展到了其他省市和乡村。团队中的设计负责人张吴涛说,公司团队已前往多地考察并制定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未来,他们将呈现更多艺术创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