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黄敏)12月20日下午,湖北省博物馆新馆举行开馆仪式,国家文旅部、省市领导和省内文博界人士齐聚省博新馆大厅,共同见证宣布开馆的激动时刻。故宫博物院王旭东院长、国家博物馆王春法馆长通过视频、贺信等方式对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开馆表示祝贺。
新馆建成
省博馆舍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名列前茅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省博物馆新馆的建成与全面开放,为湖北省博物馆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博物馆创造了良好条件,也标志着湖北文化文物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湖北省博物馆坐落在美丽的东湖之滨,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依托单位和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是湖北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机构,传承和弘扬荆楚文明的重要窗口,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新馆在建筑样式上取形于“鼎”字。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省博馆长方勤说,省博原馆舍面积不足5万平方米,不能满足博物馆的功能需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博物馆就地建设,在现有的用地范围内重新规划,编制了省博物馆三期建设方案。2016年,湖北省博物馆三期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新建文展大楼、文物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中心、观众接待中心等项目。
经过疫情的考验,至2021年底,概算投入14.18亿的省博物馆三期建设工程顺利完成。三期建成后,湖北省博物馆馆舍建筑总面积达11.38万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达3.6万平方米,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名列前茅。
新馆以“鼎盛江城、楚韵基石”为设计理念,在建筑样式上取形于“鼎”字,采用大跨度架构、大净高中庭、大角度外墙设计,气势恢宏、庄重典雅,凸显楚文化风格;在融入周边环境上,追求楚式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建筑高度不超过综合馆天际线,藏于林旁、濒临湖畔、衬于老馆,浑然天成;建筑平面采用方形规则布局,大大增加空间展陈面积。新馆建成开放后,省博物馆馆舍建筑群形成南北两馆一体、两主两翼、中轴对称布局,成为湖北兼具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的地标建筑。
新馆上新高科技手段
鲜活讲述文物故事
曾侯乙编钟。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新馆展厅采用了不少高科技手段,如采用立体光纤星空屋顶、低反射玻璃柜体和多媒体视频讲解等先进技术手段,生动鲜活地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努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新馆为了避免走马观花的尴尬,特意准备了智能语音导览,只要扫描二维码,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掌上导游。除了这个“掌上导游”,新馆还有一件秘密武器——AR眼镜,它可以通过增强现实的方式,让你沉浸在展馆中,将一件件文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你眼前。如果你还有问题,可以和一楼大厅可爱的语音机器人互动。想寻找哪一件文物,直接开口问它,分分钟得到解答,甚至还可以让它带路。
新馆展览中,很多展品在交互性上也是下足了功夫。比如展厅中有个车马出行图,策展人就用非常漂亮的画面,让它动起来,直观又形象。
省博新馆可以让你更近距离地欣赏文物,就像几乎没有障碍一样,这得益于这次在展厅中使用的一种叫“低反射玻璃”的材质。
编钟顶部采用立体光纤星空屋顶,营造了深邃的天的空间氛围,将编钟置于天空之下,赋予了编钟音乐沟通天地人的意境。另外,新馆还设置了单独的编钟演奏厅。在它的地下空间也“暗藏玄机”,是国内博物馆类建筑中,首个运用机械式升降舞台的工程。
对于馆藏文物而言,库房及展厅的环境对它们的影响非常大,省博新馆展厅中的恒温恒湿设施,也让参观更安心。
1.5万件文物首次展陈
反映近年湖北楚文化考古成果
曾世家展厅。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省博馆藏文物丰富,现有藏品24万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近千件(套),禁止出国(境)的“国宝”级文物9件,居全国博物馆前列;尤以商周青铜器、楚秦汉漆木器与简牍、先秦及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金玉器为特色。省博紧扣馆藏文物特色,按照“彰显荆楚文化魅力、展示湖北文明发展历程、突出馆藏文物特点、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展览理念,建立了既体现自身优势又彰显个性的陈列展览体系。
新馆内设12个专题展厅、1个数字展厅、3个临时展厅及编钟演奏厅,展览面积3.6万平方米,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大型展览体系。设置有“楚国八百年”“曾侯乙”“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越王勾践剑特展”“梁庄王珍藏”“八音和鸣——音乐文物展”等6项常设专题陈列,总展陈文物2.5万件。
越王勾践剑展厅。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方勤告诉长江日报记者,6项常设展览中,“楚国八百年”和“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是随新馆建成新设的展览;相较于以前的综合馆,此次新馆2.5万件展陈文物中,有约1.5万件文物是首次展出,多为近年湖北考古遗址新发掘的文物,其中85%又都是与楚文化有关的文物。
“曾侯乙”展览是对原设在综合馆展览的全新改陈。新展览位于南主馆一、二层,分为“敬天崇祖”“金声玉振”“所尚若陈”“观象授时”“车马仪仗”与“永保用享”七个部分,多角度阐释曾侯乙文物,体现古代礼乐文明,凸显文物艺术特色。“越王勾践剑特展”位于南主馆二层,分为“越国春秋”“惊世发现”与“剑中王者”三个单元,以越国历史作为切入点,介绍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科技成就。
越王勾践剑。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楚国八百年”展览位于南主馆三层,分为“开疆拓土”“礼俗百业”“惊采绝艳”与“上下求索”四个单元,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打破以材质为主要门类的叙述脉络,突出楚人“筚路蓝缕”“一鸣惊人”的精神内涵,从物质到精神、从文献到文物,全面展示楚国的历史和文化。“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展览位于南主馆二层,分为“始封江汉”“汉东大国”“佐佑楚王”与“华章重现”四个部分,通过考古成果,揭示曾国从在江汉地区独领风骚到滋养楚国,最后融入楚文化的发展历程。
“梁庄王珍藏——郑和时代的瑰宝”展览是对原设在综合馆展览的全新改陈,新展览位于南主馆三层,分“天潢贵胄”“珠围翠绕”与“丝路撷珍”三个部分,通过展出梁庄王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再现梁庄王及王妃的贵族生活,也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流。
链接>>>
各展览代表性文物
楚国八百年展览:
虎座鸟架鼓
虎座鸟架鼓。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2号墓,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它通体髹黑漆,饰有红、黄、银白多色彩绘,稳重的虎座与飞扬的凤架彰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从虎座到凤架,从形制到彩绘,及其精美程度,都称得上楚国髹漆艺术的代表作。
车马出行图
在楚国八百年展厅,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有了新变化。车马出行图原本是一幅漆画,整幅画人物姿态各异,猪犬腾跃,车马有序,情节首尾连贯、过渡自然,被誉为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长卷“连环画”,体现了楚国漆器高超的制作工艺。新馆通过超大显示屏,对车马出行图进行了动态展示,让连环画动起来。
曾世家展览:
曾侯舆编钟
2009年,在湖北随州义地岗墓地发掘出土了曾侯舆的一套编钟,虽有缺失,但其中一件巨大的甬钟却保存比较完整,从铭文看,此钟铸于公元前497年,钟身镌刻金文160余字。经过释读,铭文详细记述了其曾国始封来源及与楚的关系,即其始封国君为南公括,他就是辅佐周文王的南宫适,姬姓;曾侯舆则曾经在吴楚大战中帮助楚昭王复国。铭文也解决了曾国的历史谜案,即曾国就是历史上的随国,这也正与文献记载随国为“汉阳诸姬”的“老大”的地位相符,也解释了随国统治区域与出土曾国青铜器区域重合的问题。
曾伯桼壶
湖北京山苏家垄遗址出土“曾伯桼”。湖北省文物考古所的考古专家研究认为,曾伯桼壶铭文中的“哲圣孔武,孔武元屖”,为对曾伯桼品德的赞美之词;“是楙是则,允顯允異”,意指曾伯桼自我勉励,以身作则;“克逖淮夷”表示曾国能够治理淮夷;“温恭且忌,为民父母”,是指曾伯桼性格温和恭敬且有威严,统治一方民众;“用其鐈鏐,惟玄其良,自作尊壶”,说明挑选上好铜料,制作了这件铜壶。
梁庄王展览:
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文物
明代文物,2001年湖北钟祥梁庄王墓出土。左金锭长13厘米,宽9.8厘米,厚1厘米,重1937克。正面铸有“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铭文。该金锭是首次通过考古发现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文物,赋予了梁庄王墓中的出土金器珠宝更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金镶宝石帽顶(200克拉无色蓝宝石)
明代文物。高7.5厘米,底径4.8厘米,重76.7克。这件帽顶顶部以拴丝工艺镶嵌一颗近200克拉的橄榄形无色蓝宝石,出土时是世界考古发现最大的无色蓝宝石。金质莲花底座镶有各色珍贵宝石,整件帽顶熠熠生辉。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