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16日讯(记者朱佳琦 通讯员汪慧)在武汉未来科技城,“北斗大厦”正如其名——剑指北斗,集聚一批北斗导航相关企业,已形成包括北斗芯片设计、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数据加工与运营服务、北斗终端及运营服务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逐梦浩瀚星空,“北斗大厦”所在的武汉导航院产业园,规划了数栋错落有致的办公楼,从天空视角俯视,这些楼以北斗七星的形状分布。这里,聚集了刘经南院士领衔的北斗行业国际化专家团队,出台了10余项北斗系统国际标准,研发出国内首款40纳米北斗智能芯片,让中国北斗加速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世界的“北斗”。
需求是创新之母
“中国芯”布局国际市场
2020年6月,北斗三号最后一颗“收官之星”发射成功。建设“国之重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众多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北斗导航定位芯片是北斗导航产业链的核心,而这颗芯片,正是由位于“北斗大厦”的梦芯科技完全自主研发。
眼下,装有梦芯科技北斗芯片的共享单车穿梭于武汉、深圳、北京、厦门的街头巷尾,可实现厘米级定位。梦芯科技与滴滴单车合作高精度电子围栏项目,已批量应用达百万级,荣膺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创新应用奖“金奖”。目前,哈啰、美团单车也相继和梦芯科技开展合作。
“我们今年推出了多款全面支持北斗三号信号体制的高精度定位定向产品,性能全面提升,未来将在自动驾驶、地灾监测、形变监测、测量测绘、无人机等行业应用中产生巨大发展潜力。”梦芯科技副总经理方婷介绍,前不久梦芯科技为中国联通提供了5G基站定向解决方案,通过对基站天线方向长期自动化监测来替代人工巡检,提高运维效率。
基于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北斗定位芯片,梦芯科技研制了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低功耗普适型高精度测量测绘产品,为高精度测量测绘应用提供了更加优化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将高精度测量测绘应用门槛大大降低,“以一个山体监测成本为例,将十万元级降到了万元级”。
梦芯科技成立于2014年,当时,国内卫星导航芯片产品还停留在55纳米或更低的工艺水平,无论在性能、功耗、集成度还是成本上,都与国际同类产品存在差距。经过近一年研发攻坚,梦芯科技研发出国内首款40纳米量产的北斗芯片,填补了我省北斗产业“无芯”的空白。
消费类芯片产品已是红海市场,打价格战无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如何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方婷介绍,“低功耗芯片与高精度RTK技术融合,这是我们找到的一个新方向,定位精度可以达到动态的厘米级、静态的毫米级,打开了新兴高精度应用市场大门。”
“我们不断寻找新市场、新方向,开发新场景。”方婷透露,为了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梦芯科技开发了8条模组产品线,全面覆盖国内市场时空信息服务应用场景,不仅反映出公司深厚的技术积累,也凸显出“需求是创新之母”的企业发展理念。
据《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底,国产北斗导航芯片模块累计销量近亿片,高精度板卡占据国内三分之一的份额,天线市场份额销量达到近九成,并输出到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北斗芯片正一步步走向海外,布局全球市场。”方婷说道。
100多位大咖组成“北斗天团”
聚焦核心技术研发
武汉是我国北斗产业的科教人才资源密集区,在地球空间信息领域,拥有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所高校,李德仁、刘经南、龚健雅等7位院士,是目前拥有地球空间信息领域院士最多的地区之一。
“北斗大厦”所在的武汉导航院,拥有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国际卫星导航领域专家韩绍伟领衔、100多名芯片设计和研发专家组成的国际化专家团队。该院是导航技术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湖北工程实验室、湖北省北斗高端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主体,拥有完整的产学研用链条,正着力打造国内北斗卫星导航芯片三大研发基地之一。
近年来,武汉导航院紧抓“北斗+”应用创新,深挖北斗智能产业细分领域,以行业系列解决方案落实“北斗+高精度赋能应用创新”。
图说:四系统十四频率高精度OEM板卡WN-B40E(左)及全系统全频率高精度参考站接收机True CORSTM R2(右)。
依靠自身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团队在产业界积累的丰富经验,武汉导航院成功推出打破国外垄断的高精度OEM板卡和True CORSTM系列接收机产品,跻身国内产品三强,确定了自己在高精度定位服务领域的龙头企业的地位。
凭借团队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实力,武汉导航院被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赋予了主导制定北斗国际标准的重任,该院作为北斗接收机国际通用数据标准研发和制订的牵头单位,承担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先后出台了10余项北斗系统国际标准,使“北斗”真正成为世界的“北斗”。
“整个的北斗国际标准,是由武汉导航院作为总牵头单位,代表中国在国际组织里定标准,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的技术实力可以为上下游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这是我们的优势。”武汉导航院总经理秦镜介绍道。
据介绍,武汉导航院目前已积累北斗芯片设计、高集成度系统芯片技术、GNSS接收机设计与应用集成技术、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技术、大规模GNSS数据精密定轨定位处理技术、北斗广域精密定位工程技术、iGMAS数据业务化处理及服务技术等多项核心关键技术。此外,还拥有北斗芯片终端设备研发平台、“城市大脑”时空信息云平台、标准专利验证平台及信号体制验证平台等多个技术平台。
一栋楼内北斗产业链齐全
“上楼、下楼就能解决问题”
“我们这栋楼,入驻企业都是北斗导航产业链相关企业。”梦芯科技董事长韩绍伟介绍。目前,梦芯科技、湖北地信、依迅、天璇北斗等一批“北斗+”创新和“+北斗”应用的企业齐聚“北斗大厦”。
“这栋楼里可以找到整条北斗产业链,有时遇到紧急要处理的问题,甚至关系公司决策的事,上楼下楼跑动一下或许就能找到答案。”梦芯科技副总经理方婷说,产业集群效应对于企业来说,减少了很多时间和经济成本,各个企业之间配合得更默契,也更能创造价值,“比如依迅需要上游的芯片支持,上楼来找我们就行了,如果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马上下楼去为他调整,这种合作特别顺畅。”
图说:依迅展厅。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名单”,依迅榜上有名。作为自主研发生产“北斗+”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公司,依迅先后获得了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物联网关键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等荣誉,是湖北省首批科创板种子企业。
今年6月,武汉发布271个数字经济应用场景项目,依迅推出的“基于北斗精准时空大数据的智慧城市综合治理平台”项目位列其中。该项目已入选2021年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依迅董事会秘书高旸介绍,这个项目能助力城市管理者“像绣花针一样管理城市”。“经过全面细致地调研,我们认为解决管理痛点的核心,是实现时空大数据与城市管理、服务和应急的三位一体,通过北斗+时空智能的技术手段,实现城市管理的数据化、可视化、一体化,把城市管理者从繁重的日常工作当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的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标准以及智能化。”
“掌握独立知识产权一直被团队视为生命。”据了解,依迅投入研发比达12%,在无人驾驶、高精度定位领域,申请了148项发明专利,已授权58项,软件著作权87项。此外还参与一项国家标准起草和一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高旸介绍,未来,公司将不断加大在底层核心技术上的研发和投入,加大北斗技术和其他高科技技术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底层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广泛融合。比如加快北斗时空智能感知网的建设,北斗技术和AI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结合等。
“‘湖北北斗上市第一股’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将继续当好北斗应用的推广者和践行者,力争成为产品生产制造行业的‘冠军’、专精特新的‘大巨人’。”高旸说道。
在“北斗大厦”不远处,双球形的“星立方”遥相呼应,这是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的地标建筑,整体造型似浩瀚的宇宙星空,寓意着未来科技发展将与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紧密相连。
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由科技部批复建设,是以“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北斗产业”为主题打造的以地球空间信息研发、运用服务为主的科技产业园,目前已聚集中科海讯、丰巢等一批地球空间信息上下游企业。
随着“新基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发展的推进,北斗技术应用和时空服务将更加普及,并将与5G、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加速融合,更加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依托“北斗大厦”和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武汉未来科技城北斗产业正趁势而上,促进北斗应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使北斗产业成为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