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把时间还给了孩子,课内作业减少了,不用课外补习了,孩子们是否懂得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家长如何指导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
■ 课余生活有目标
带孩子动起来乐起来
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每周或者每月可以和孩子一起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学会做一道美食,完成一幅绘画作品,亲子阅读3本书等,有目标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行动。
丰富生活体验——动起来。家务劳动,体验生活。安排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强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坚持运动,增强体质。坚持一项运动,在家可以跳操、仰卧起坐等,户外可以打球、跑步等,适量运动不仅增强体质,而且锻炼孩子的意志力。
户外活动,亲近自然。开展亲子户外活动,去江滩、去公园、去城市的大街小巷,发现身边的美,探究城市文化、了解地名故事,用镜头、用绘画、用文字记录家乡印象。
发展兴趣爱好——乐起来。好书伴我行。现在有大量时间可以进行课外阅读、亲子阅读,好的阅读就是“悦读”,不要让孩子的阅读带有功利性,带孩子去图书馆和书店,参加读书会……阅读会让孩子的智慧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一种强大的发展能力。
孩子喜欢音乐、绘画、书法、手工制作、朗诵等,可以利用双休玩起来,艺术熏陶,愉悦身心。爱好科学的孩子们,家长可以提供更多机会,带他们做科学小实验、看探索频道,动手又动脑。棋坛高手、厨艺大师、乒乓健将……发展孩子各种兴趣爱好,其乐无穷,收获多多。
■ 时间安排有计划
给孩子留出自主时间
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从制定计划开始。计划的制定没有固定的模板参照,需要根据家长自身和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活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制定明确的每日时间安排表。起床、睡觉、学习、锻炼等,都应该有具体的时间,把时间点变为时间段,把复杂任务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容易做的小任务。
每天给孩子留出一定的自主安排时间,让孩子可以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计划表一定是孩子认可的,而不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在自主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让孩子逐渐体味到自我管理的快乐,激发孩子执行计划的动力。
■ 时间管理有方法
学会巧用“仪式感”
制定了计划,更重要的是要执行。孩子由于身心发育特点,正处于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年龄,所以进行时间管理,需要科学有效的方法。
巧用“仪式感”。其实仪式感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你必须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可以恰当给予“仪式感”,当仪式成为习惯,不用大人提醒,孩子也会产生一种自我暗示:“台灯亮了,是我读书时间”“故事读完了,现在我该睡觉了”。当孩子很容易静心地沉浸在自己要做的事当中,久而久之就成为习惯了。
运用“番茄时间法”。家长准备好闹钟或者计时器,运动、口算、练字等都可以使用“番茄时间法”这种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方法。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其中,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铃声响起。孩子有了时钟作为参照物,就可以很好地利用每一个25分钟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及时激励”有效果。著名的“嗑瓜子原理”告诉我们,每嗑开一粒瓜子,人们马上就会享受到一粒瓜子仁,这也可以称为即时回报,所以嗑瓜子停不下来。孩子每次完成任务以后,需要父母及时给予激励,孩子和家长可以共同制定奖励机制,比如观看亲子电影、烘焙小饼干等,根据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及时奖励。
时间管理不会赠予你额外的时间,但是能够教会你在同样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收获。在“双减”之下,孩子有了更多自主支配和安排的时间,注重自我时间管理,能更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律性和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