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变景区 农民变“导游” 民房变民宿,偏僻小山村深耕土家民俗受游客追捧

大武汉客户端 2021-12-10 11:23

道士冲村一派田园风光。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10日讯(记者余康庭 通讯员梅宇) 村前碧流如玉带,村后群山如列屏,绿草茵茵,水车徐徐,粉墙黛瓦,掩映其间……走进黄陂区蔡店街道士冲村,一栋栋特色民房星罗棋布,颜色亮丽的二层别墅与老房新改留下的古韵交错,相得益彰。每到节假日,这个安静的小山村就会热闹起来,村里招商引资打造的锦里沟景区游人如织,村民们开设的民宿、餐厅生意火爆,就连在景区门口摆个摊卖小吃,或是兜售一些地道的农产品,都能吸引不少游客消费,呈现一派红火景象。

村里人感叹,十年前,怎么也不会想到能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那时候的道士冲村,偏僻、贫穷、落后,却有着不错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深厚的土家文化底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乡村休闲游的发展,乡村变景区、农民变“导游”、民房变民宿,这个小山村蝶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土家民俗旅游“网红打卡地”。

■ 依托土家特色

打造美丽乡村休闲游“明星村”

“相传在清朝雍正年间,有一群土家人从鄂西宣恩县搬迁而来,在我们这里繁衍、生息、发展,经过近300年的历史变迁,将这里变成了原汁原味的土家风情村寨。每年,我们这都有杀年猪、舞狮子、看大戏、买年货等土家民俗活动。而现在村子的农旅融合发展,正离不开这一土家文化底蕴!”黄陂区蔡店街道士冲村村委会主任张玉新介绍。

2011年,道士冲村委会和蔡店街道办事处招商引资,引进了能人陈良刚回乡创业,打造以土家民族文化为品牌、以“改土归流”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山水资源为依托的锦里沟风景区。如今,锦里沟风景区已成为武汉唯一的民族文化风情旅游区,青山环抱、溪流环绕,天然的美景加上独有的土家族儿女浪漫风情,深受游客追捧。

随着景区的经营发展,道士冲村的村容村貌发生着变化。在村“两委”倡导下,村民们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把自家的前庭后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环境好了,生活越来越舒心。现在村里还有了舞蹈队,不仅能经常看到精彩的节目,还能学跳广场舞。”村民刘小芹高兴地说。

2020年,道士冲村村集体出资,将锦里沟景区里全新三层“五务合一”办公楼和新建食堂作为产业对外招租,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整体布局餐饮民俗,推动黄陂北片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 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做民宿

景区的打造,让村民在家门口便能吃上“旅游饭”,小山村里的乡村旅游业如火如荼地发展了起来。

张玉新介绍,前些年,村民大多选择种芦笋、水稻、花生,或者外出务工,收入少且附加值低。随着锦里沟景区项目的建成,目前全村已有30多户村民开起了农家餐饮和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人均年收入达到17000余元。

“道士冲村的张家大湾是锦里沟景区的核心区域,在景区出口处,经常能看到村民在路边摆摊,自家的土鸡蛋、手作豆丝、红薯干和山里的鲜笋,这些都是村民吃上‘旅游饭’后想出的致富增收新办法。”道士冲村村民张三涛说。看到乡邻们都卖起土特产,开起农家乐,且收益不错,张三涛也尝试把自家的老屋翻新,改造成农家乐,一个月就赚了2000多元。“种地或到外地打零工,不如自己在村里创业当老板。现在我光是经营农家乐,年收入就有上十万元,日子越过越好!”张三涛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

民宿、农家乐的火爆,彻底唤醒了曾经沉睡的道士冲村,也唤回了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今年34岁的彭刚就是其中一员。

彭刚很早就来到城市工作,家乡开始发展旅游后,看到父亲彭世林在村里做起农家乐,他也动过回村和父亲共同创业的念头,却迟迟不能下定决心,“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回到乡村总感觉少些东西,怕适应不了”。直到两年前,他接到了家里打来的一通电话。“父亲说农家乐要扩大规模,人手不够,让我回家参与运营。”父亲的催促帮他作出了决定,“先回去试试再说。”彭刚说,当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耐心能待得住,然后,回村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决定留下来,“我发现景区越变越好、乡村越来越美,未来,农旅融合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熟悉运营后,我和妻子还开始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做推广,让更多游客知道我们的‘毕兹卡’原生态农家乐、民宿,来道士冲村、来锦里沟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彭刚说,“现在村里人气越来越旺,农家乐旺季时,有八九十桌的用餐量,22个民宿房间全部订满,年毛收入达到30多万元。”下一步,彭刚计划提档升级农家乐的品质,忙碌时,会雇请附近更多村民来帮忙,对有意愿自己开设农家乐的村民,彭刚也乐意传授经验,希望带动更多人吃上“旅游饭”。

如今,道士冲村正联合刘家山村、姚家山村,把分散的特色旅游资源串成线、集成群、连成片,打造全域旅游精品路线。“接下来,我们将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发展壮大农家乐和休闲观光采摘游,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憧憬未来,张玉新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