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选屡现“搅局者” 马克龙勒庞“二人转”黄了

荆楚网综合 2021-12-06 15:31

当地时间12月4日傍晚,法国右翼大党共和党女议员瓦莱丽·佩克雷斯,以60.95%的得票率赢得党内总统初选,将代表该党竞逐明年法国总统宝座。佩克雷斯的胜出,为本就复杂的法国大选形势更加增加了变数。

希拉克“女弟子”赢得右翼大党初选

佩克雷斯现年54岁,曾在巴黎政治学院执教,从政后当过前总统希拉克的顾问,于2002年当选国会议员。2007年,她进入萨科齐内阁,先后出任高等教育和研究部部长,预算、公共账目和国家改革部部长及政府发言人。在共和党连续两届大选失利的情况下,佩克雷斯在地方选举中表现亮眼,于2015年和2021年两次当选法兰西岛大区议会主席。

女候选人.jpeg

佩克雷斯资料照

据法国《电讯报》披露,佩克雷斯曾自爆在初涉政坛时不善社交,是希拉克教她不要害羞、不要怕行贴面礼。在随同萨科齐出访俄罗斯时,因为会说俄语,金发的佩克雷斯还曾被普京怀疑是个女特工,而非部长。竞选法兰西岛大区议会主席一职,佩克雷斯亲自扫大街,以表明整治卫生的决心。

此次共和党党内初选中,佩克雷斯单挑4名男候选人最终胜出,可谓出人意料。此前她的支持率在党内并不高,但她的主要对手、首轮得票率高于佩克雷斯的议员西奥蒂,因其极端政治纲领在党内招致不满。西奥蒂主张恢复根据血统获得国籍,甚至要求设立“法式关塔那摩监狱”。另外3名候选人为阻击西奥蒂,集体呼吁为佩克雷斯投票,最终助她获胜。

“把脉”法国大选:右翼PK极右翼

此前,有“法国特朗普”之称的极右翼政治人物、独立候选人泽穆尔已宣布参加总统竞选。现任总统马克龙尚未正式宣布参选,但舆论普遍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此外,被认为有竞争力的候选人还包括社会党总统候选人、现任巴黎市长伊达尔戈,以及极右翼“国民联盟”总统候选人勒庞。

最新民调结果显示,目前马克龙以24%的支持率位居第一,排在第二的勒庞支持率为20%,泽穆尔和佩克雷斯分别以以13%、11%的的支持率位列第三、第四。如此分散的得票率,折射了法国政坛分裂的现状。

左派的社会党和右派的共和党,曾是法国的两大主流政党。2017年大选中,社会党遭遇惨败,元气大伤,加上绿党和极左的“不屈法国”,整个左派阵营在当前民调中的总得票率也只有28%,即使组成联盟也不一定能进入第二轮,更不要说几个左派政党始终拒绝联盟提议。分析人士据此认为,明年的法国大选,最终只会是右翼和极右翼的对决。

“搅局者”介入马克龙勒庞“二人转”

仅仅数周以前,所有的民调都指向同一个大选结果,即马克龙与勒庞进入第二轮投票,最终马克龙大概率胜出。但泽穆尔表露出参选意愿后,原本的“二人转”渐渐在发生变化。

凭借作家身份和直言不讳的电视评论风格,泽穆尔在法国算是家喻户晓的右翼明星。而今年以来,他处处标榜一系列与特朗普类似的路线和策略,人气急升,10月初的一项民调中支持率甚至超过勒庞。在他正式宣布参选后,有分析认为,马克龙肯定进入第二轮投票,但到时候与他对决的,不一定是勒庞,也可能是泽穆尔。对此,《纽约时报》总结为:“泽穆尔的崛起扰乱了法国政坛”。

坏货.jpg

泽穆尔有“法国特朗普”之称

而随着佩克雷斯成为共和党候选人,法新社分析指出,这是对马克龙最为不利的一个版本,进一步增加了明年大选的变数。佩克雷斯为代表的共和党正统朱培派,如果与西奥蒂为代表的共和党极右翼合流,可能吸引两大票仓——本来准备转向马克龙的中间派、温和右翼选民,以及原本投向勒庞的极右翼选民。

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是哪种结果,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明年的大选投票将更为分散。而哪一方可以最大程度上笼络零散的民意,从而找出最大公约数,就有可能在大选中脱颖而出。

女候选人“爆发”  或迎来首位女总统

此次法国大选,出现了三位女性候选人:左翼社会党候选人、现任巴黎市长伊达尔戈,极右翼“国民联盟”主席勒庞,右翼共和党候选人佩克雷斯。这一女候选人“大爆发”的罕见局面,使法国迎来首位女总统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不过,分析人士指出,对于三位女候选人来说,成功入驻爱丽舍宫并非易事。佩克雷斯的共和党需要进一步团结右派阵营,同时纳入支持西奥蒂的极右翼,面临很大的考验。勒庞需要保证极右翼票仓不会流失,同时又不得不去极端化吸引温和右翼,很难不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稍有不慎就会落败。而对于左翼的伊达尔戈而言,要把法国整个左派阵营都拉到自己旗下,才有实力向右翼叫板,而这对于她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她们面对的最强大的劲敌,还是现任总统马克龙。上次大选中,马克龙以“不左不右”的姿态获得选民青睐,但通过四年来的施政,政策逐渐右转。今年9月起,为吸纳右派票仓,马克龙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对当地的治安问题祭出组合拳、大张旗鼓宣布“法国2030”计划等等,都精确瞄准右派选民关注的议题。目前来看,马克龙仍是最有希望胜出的人选。(综合中新网、环球网、澎湃新闻、第一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