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3秒抢光,一线博物馆文创有多“卷”?

极目新闻 2021-12-01 10:47

极目新闻记者 周丹

摄影记者 李辉

博物馆文创也越来越“卷”了!“考古盲盒”卖到脱销、“唐宫小姐姐”火遍全网、三星堆文物“上新”成“顶流”……2021年的中国博物馆文创界,可谓从头“卷”到尾。最近,湖北省博物馆“出圈”了!其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的数字藏品正式对外发行。10000份,在支付宝上线3秒即售罄,引发热议。

左手科技,右手文明。拥抱未来,博物馆兴起新浪潮。

博物馆,更会玩儿

“不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够开得下去。”正如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文物也必须“活”起来。

今年年初,一场《唐宫夜宴》舞让河南博物院火爆出圈!十几位小姐姐浓妆艳抹、娇憨可人地赴宴,而真正的“主角”却是虚拟背景中的许多国宝级文物——莲鹤方壶、妇好鸮尊、贾湖骨笛……这些曾经冷僻的名字,如今被年轻人津津乐道。90后王倩,是一名文博爱好者。以前,每去一个地方的博物馆,她都会保存票根。而后来,她的打卡方式,变成了购买文创等周边产品,“感觉更有意思,也符合我们年轻人的喜好,更有感觉。”文创的形式,在科技的加持下,正不断推陈出新。业内人士指出,例如5G+AR技术,应用于博物馆策展和展陈展示中,可以让人们穿越时空,实现了“人在古人画中游”的梦想。数字技术不仅能让人们随心所欲地“云游”博物馆,还可以“无中生有”“以假乱真”,创造出虚拟与现实融合的网络时代文化体验。今年4月,一场名为“丝路美地”的数字敦煌展活动,作为中国敦煌活动年开幕的重磅展览,引发国际关注。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画,向观者讲述著名的佛经故事。行走于满目绚丽的艺术宝窟中,人们会惊奇地发现:这一展览是高科技复制款,几乎可以乱真。湖南省博物馆则用AR、VR、三维影像制作等技术,再现了宋朝人的“慢生活”。伴着悠扬的古琴乐曲,宋朝文人雅士呼朋引伴、游山玩水、赏花饮酒,好不惬意。据悉,这个360度全景线上虚拟展厅里,细细数来,竟隐藏了80余件文物。人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不再是沉睡、沉默的文物,而是活色生香、触手可及的历史与文明。

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推广

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博物馆文创越来越“内卷”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0年世界博物馆报告,去年,博物馆平均闭馆155天。因疫情防控需要,中国博物馆的平均闭馆时间是30天。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国内多家博物馆探索云展览、云直播,寻求“云”出圈。不过,博物馆“登云入网”并非只在前端和展厅。10月29日,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的数字藏品,通过支付宝平台正式对外发行,上线即售罄,相关话题迅速冲上微博热搜。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

“60多万人抢1万把剑,3秒就没了!”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直言,此前完全没想到:“如此的轰动效应,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而且我们好多同事守着手机都没抢到。”新青年们,正在跃跃欲试。支付宝数据显示,购买者来自全球各地,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科技,让博物馆远离昔日“高冷”的形象,带着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是如何做到的?王先福认为,数字藏品让古文物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年龄界限:“打造新的文化场景,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推广传统文化,事半功倍。”

更开放、更好玩、更具时代感

为什么会想到上线数字藏品?

王先福说,传统的博物馆文创,大多比较同质化,书签、帆布包、印花T恤是标配,故宫文创以俏皮的方式开了先河,但能不能有更符合文物原貌,更还原历史,更有参与感的文创产品呢?定期开文化产品元素的推荐会,邀请各个部门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通过文字、绘画、图片等各种方式,提交大家觉得可以开发的文物元素。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接触到了蚂蚁链的研发团队。“刚开始我也没觉得有啥特别的,毕竟以前,我们也在馆内推出过3D藏品,但观众只能到现场来看。空间的制约,让文物的传承有了限制。”所以,能不能做得更开放、更好玩、更具时代感呢?数字藏品,呼之欲出。

支付宝用户抢购到的数字藏品

与线下博物馆的文物不同,数字藏品不仅能还原古文物的样子,收藏者还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自行翻转、放大、缩小,看清文物上每一处细节。虽然根据支付宝上的相关规则,用户在持有数字藏品满180天后,可进行好友间的转赠,不得用于炒作、场外交易或任何商业用途,但这也没能挡住年轻人的热情。点开一件数字藏品,就会显示购买者的名字,这种“占有欲”,可能会让消费者与文物之间产生一种跨越时空的联结。一经发布,迅速售罄,就是最好的验证。

王先福向观众讲解文物故事

“一边是千古文物,一边是数字技术,当老艺术与新科技相遇,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收藏方式,这也标志着我们在文博数字化发展新形态上的一次尝试。”王先福说,这是湖北省博物馆在数字藏品上的一次“试水”,也是真正意义上数字藏品零的突破。“下一个藏品我们可能会推出与‘越王勾践剑’相关的‘吴王夫差矛’,形成一个和荆楚文化有关的联系性、系列性数字化藏品,这更符合年轻人的收藏喜好,并且其中蕴含的历史逻辑,也将会帮助他们更容易去了解咱们的荆楚文化。”文博人的想法,正在得到印证。

记者观察:博物馆文创还可以更“卷”

为何博物馆文创一再引发狂热追捧?说到底,博物馆文创的火热,离不开供给侧的出新,也折射出公众持续井喷的文化热情。

每一家博物馆,都坐拥一座独一无二的富矿,关键是立足脚下的土地,充分挖掘文物蕴藏的文化内容、历史内涵,并通过创意、创新等方式,引人入胜。疫情发生以来,社交媒体、直播十分活跃,博物馆也从线下走到了线上,以前沿技术结合当下热点,主动寻求与人们的互动交流。“云展览”“云游博物馆”成为常态,“云游敦煌”等线上产品通过数字技术走入千家万户,不管身处何方,只要动动指尖,就能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今年3月,众网友围观了三星堆的挖掘现场。新技术最大限度呈现了三星堆文物之美,在直播和弹幕的加持下,黄金面具、鸟型金饰片“圈粉”无数。博物馆“出圈”之后的路该如何走,怎样让传统接续未来,期待从业者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抵达公众。“越王勾践剑”数字藏品上线支付宝小程序,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如蚂蚁集团副总裁、智能科技事业群总裁蒋国飞所说:“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保护、需要探索,更需要演绎和活化。我们希望蚂蚁链技术能够助力传统文化符号穿越时空,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