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30日讯(记者刘海锋)近日,市民郑先生通过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反映,位于龙王庙公园的水府碑志中,有一处错别字:第二段第一句中,“神祗”应为“神祇”。
水府碑志上的“神祗”被疑有误。
据郑先生介绍,他从事出版编辑工作,出于职业习惯,经常会浏览武汉各式各样的碑文。前几年,他注意到,龙王庙水府碑志中“神祗”一词属于错别字,因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只有“神祇”的用法,泛指各类神灵,不存在“神祗”的用法。
长江日报记者查阅康熙字典的解释发现,在古文中,“祇”通“祗”,属于通假字。然而,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五版)中,这两个字的意义区别很大,“祇”表“地神”义,例词是“神祇”;“祗”表“恭敬”义,例词是“祗仰”和“祗候光临”。
郑先生认为,该碑文书写全部使用的简体汉字,并非使用的古文,不应该混用。
对此,湖北省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陈迪炎表示,书法作品中,某个汉字多一点或少一点的情况比较常见,也符合规范,但从水府碑志的碑文内容来看,全文使用简体汉字,并不属于书法作品,就应该使用规范汉字,所以碑文中的“祗”就是错别字。
据悉,龙王庙水府碑志作为全国第一尊水府碑是在2010年1月25日竖立在龙王庙亲水平台上的,这尊高3.06米、宽2.36米的碑上,“两江水府三镇福地”8个大字格外醒目,近800字的碑志,内容夹叙夹议,书写遒劲有力。该碑由武汉龙文化促进会捐赠,所用五彩石料出自素有中国雕刻之乡的河北曲县,并由当地石匠逐字雕凿而成。
郑先生说,目前已经接到龙王庙公园工作人员电话,园方将对该问题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