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琴台音乐节

楚天都市报 2021-11-26 07:59

作者母亲2017年在琴台音乐节上(中场休息时拍摄)

□王桢磊

我们全家都很喜欢音乐。在1990年代初,妈妈就给我36元的“巨款”,在洪湖工人文化宫买了包括《命运》《土耳其进行曲》《蓝色的多瑙河》等世界名曲在内的3盘磁带,种下了一颗热爱音乐的种子。大学毕业留在武汉之后,从2012年开始,每年琴台音乐节和岁末年初的新年音乐会,我都会冒着武汉冬季的寒风带家人去听,也作为我们全家一年一度的一大盛事。就像忙碌人生之外的一种追求、一种寄托、一种生活的意义符号:每年参加了琴台音乐节、去听了音乐会,就像是为新年开了个好头;而没能去聆听一次,就感觉一年都白过了似的。

最可惜的是2014年没去成。年初妈妈确诊非小细胞肺癌(I期),在省人民医院做了手术。虽然说恢复得还不错,但平常一直在家休息调养,担心复发。第二年的琴台音乐节,是她手术后第一次过长江“出远门”,在音乐里放松身心。她最爱音乐会的最后一曲——老约翰·斯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总是又开心、又激动地跟随着指挥鼓掌。看到妈妈很开心,我们全家都很开心。

2016年冬天,妈妈突然咳嗽得很厉害,检查发现是肺癌复发了。PET-CT提示双肺有多处结节,医生判断已经失去了手术指征。好在基因检测出突变类型适用第一代靶向药物,服药之后妈妈的病情迅速得到了缓解,结节开始缩小和减少。但病情的变化给她心理上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她总是考虑复发的问题,非常压抑。我们想了很多办法,给她看琴台音乐节的视频,播她喜欢听的曲目,鼓励她保持好的心情,一定会好起来。音乐真的是抚慰心灵的良药,在贝多芬和巴赫的鼓励下,妈妈开始走出病魔的阴影,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2017年、2018年,我们都开心地参加了琴台音乐节的音乐盛典。

靶向药物疗效虽好,总有耐药的那一天。2019年5月,妈妈的病情又报警了。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母亲节那天晚上,她在中南医院住院部给我打电话,说咳嗽得实在太厉害,感觉人已经撑不住了……我坐在去医院的公交上泪流满脸,全家人都很崩溃。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新送到北京的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她有新的基因突变,可以吃第三代靶向药物。这个治疗的过程,就像《命运》的旋律,一波三折,药物终于又一次压制住了蠢蠢欲动的癌细胞。11月复查CT结果,较大的几处结节居然消失了!到了年底,我们全家喜气洋洋地又去了琴台音乐厅。那一次的音乐会也颇为创新,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在意大利指挥家尼古拉·朱利亚尼的指挥下,将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乐曲演绎得令人心旷神怡;女高音歌唱家艾莉娜·德鲁哈克的曼妙歌声,更是听得我们如痴如醉。曲目中有星球大战的主题曲,现场还有黑武士手持激光剑现身助兴,引人捧腹;我们非常想哈哈大笑,却又不敢笑出声来。

天有不测风云。这场音乐会仅仅过了一个多月,2020年1月23日,武汉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了。在那段居家隔离的日子里,武汉各大医院一开始床位都非常紧张,小区单元内又陆续有好几个邻居疑似或确诊,我们也没办法送妈妈及时去医院复查,甚至连门都不能出,可以说精神紧张到了极点。1月27日晚,我们和邻居们一样,纷纷走上阳台打开窗户,隔空合唱《国歌》和《我和我的祖国》。随着歌声,我们一次又一次慷慨激昂地高喊:“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歌声交织着呼声,在楼宇之间激荡、回响。后来我们发现,留在武汉过年的900万人几乎都参加了这一场“超大型音乐会”。可以说,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是歌声让我们振奋起来,团结起来;是音乐之声一扫头顶上的阴霾,驱走疫情对我们身心的威胁。4月8日武汉解封之后,我们第一件事情就是盼着疫情结束后,去一趟琴台音乐厅,听一场音乐会。但为了防止感染,我们还是忍痛取消了音乐节的行程。

今天,看到琴台音乐厅的公众号,突然发现琴台音乐节已经伴随我们走过十年了。衷心祝贺的同时,希望疫情能够彻底肃清,祝愿今后琴台音乐节的各项音乐盛典能够正常进行。期待我们全家能够早一点回到琴台音乐厅的殿堂,聆听大师的经典作品,重温那美好的岁月,让音乐永远治愈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