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8日讯 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全国新增选149位院士,武汉地区共新增8位。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武汉有4人当选,包括武汉大学周翔、武汉大学宋保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刘买利。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武汉有4人当选,分别是武汉理工大学傅正义、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高宗余、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华中科技大学邬堂春。
据了解,武汉目前拥有两院院士73位。此次院士增选之后,武汉地区院士总数达81位,数量位居全国城市前列。长江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此次新增的8位院士涵盖了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材料工程、建筑工程、环境与轻纺工程等领域,成果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转化或应用。在本次武汉地区当选的两院院士中,最年轻的是武汉大学宋保亮,生于1975年,今年46岁。
武汉地区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刘买利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刘买利。
刘买利,1982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1996年于伦敦大学Birkbeck学院获博士学位,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
刘买利在欧洲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选择回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胸怀祖国、锐意进取,是我国生物波谱分析化学领域的著名学者,长期致力于核磁共振技术、方法和应用研究。围绕生物核磁共振分析的基础性问题,建立了以W5命名的水/溶剂峰抑制方法,被主要厂商作为内置标准方法提供用户;依据“分离谱峰,不分离样品”的策略,建立了扩散-弛豫加权法,赋予核磁共振分离功能。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270余篇,其学术成果先后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多项重要学术奖励。
刘买利继承和发展了实验室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推进核磁共振波谱和成像仪器的自主研制和产业化推广,同时还积极推进生物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他所在的实验室——武汉磁共振中心已经成为我国标志性的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之一,为我国波谱分析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大学周翔
武汉大学周翔。
周翔,1986和1989年在武汉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至2001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马里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现任武汉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