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基础研究 强调成果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见证湖北创新磅礴动能

湖北日报 2021-11-04 07:24

图中从左至右为:王密,李德仁,闫利,刘泉声,何光存,郑怀。 (通讯员 柯涛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余翔 赵鋆冲

这是褒奖创新的荣耀时刻。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又一批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登上光荣的领奖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获悉,此次湖北共有24个项目(通用)获得奖励,其中主持完成的项目9个。主持项目获奖数量位列全国第五,仅次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

蜕变的种子不断孕育,创新的磅礴动能正在持续迸发。加快建设科技强省,赋能高质量发展。这些获奖成果有哪些特点,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

2项一等奖彰显湖北创新实力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国家科技奖励是一面旗帜,展示的是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营造的是崇尚科学、尊重人才、褒扬创新的氛围。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此次奖励严把质量关,控制奖励数量,2020年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授奖率(下降至)14.9%,其中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数量较2019年减少20%,坚持标准,宁缺毋滥,提高国家科技奖励的含金量。

在一等奖授奖率下降的背景下,我省主持项目共获得一等奖2项,一等奖项目与2019年度持平。其中,由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德仁院士主持完成的“天空地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研制的地形勘测车首次参加国庆阅兵,实现高精度天空地遥感系统核心装备和技术自主可控,首次实现境外1:5万无地面控制点测图,推动了我国卫星遥感测图从有控制到无控制的行业智能化变革。由华中科技大学刘胜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突破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技术的技术瓶颈,掌握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打造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封装企业,助力我国电子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基础研究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人表示,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持续激励基础研究、强调成果应用积淀,评选出一批原创性成果,既有在现代数论这样的前沿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也有致力于解决应用基础研究或环保、卫生、农业等民生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了解到,国家自然科学奖旨在奖励那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贡献的项目。

此次,我省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相比2019年度增加1项。由华中科技大学金海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面向多租户资源竞争的云计算基础理论与核心方法”,由华中科技大学刘伟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耗散最小化多场协同对流传热强化理论和方法”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湖北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基础研究竞争力位居全国第6位,在地球科学、测绘科学技术、水产科学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领域研究实力全国领先。今年以来,湖北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湖北省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组建一批走在科技创新前沿的湖北实验室,集中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研究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科技成果服务国计民生

一项研究成果的取得,背后往往是科研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的专注和勤奋。国家科学技术奖坚持要求提名成果应用需满3年以上。2020年度获奖项目平均研究时间是11.9年,其中研究时间10至15年的项目数量最多,占比38.9%。我省获奖项目中,华中科技大学刘胜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项目经20余年“产学研用”校企联合攻关。

一些获奖成果诞生在多年的产学研合作中,为相关产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深水、大断面、长距离、严酷条件下,各种大型穿江越海隧道工程最重要的是安全保障技术。武汉理工大学胡曙光教授主持完成的“深水大断面盾构隧道结构/功能材料制备与工程应用成套技术”成功解决了深水大断面隧道工程面临的材料与施工技术挑战,并应用于武汉长江隧道等数十座深水大管径隧道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进了我国隧道工程技术和建筑材料的科技进步。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何光存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与利用”针对水稻生产中褐飞虱危害严重的重大需求,解决了抗褐飞虱育种关键技术难题。成果在全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实现了我国抗褐飞虱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本届获奖者中,既有耄耋之年的大师名宿,也有当打之年的青壮骨干,科技之星光彩熠熠,创新之风汇聚一堂。我们期待着,未来,湖北有更多科技之星荟萃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推动湖北在建设科技强省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2020年度湖北省通用项目

主持完成的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 二等奖4项

参与完成的项目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二等奖11项

武汉大学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湖北日报讯 (记者文俊、通讯员殷娜、吴江龙)11月3日,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武汉大学主持完成的4项科技成果获奖,获奖数量再创新高,位列全国高校第五。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此外,参与完成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德仁院士主持完成的“天空地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围绕我国高分遥感系统“好用”和“用好”的目标,首创卫星遥感全球无地面控制高精度处理和数据挖掘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打破空地遥感高精度定位定姿核心装备和遥感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核心技术封锁,研制的地形勘测车首次参加国庆阅兵,实现高精度天空地遥感系统核心装备和技术自主可控,为国产卫星遥感影像自给率从15%提高到85%以上作出重要贡献,首次实现境外1:5万无地面控制点测图,推动了我国卫星遥感测图从有控制到无控制的行业智能化变革。

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何光存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与利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针对水稻生产中褐飞虱危害严重的重大需求,从稻种资源中发掘、克隆抗褐飞虱基因,创制出高抗褐飞虱优异新种质,创建了水稻抗褐飞虱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解决了抗褐飞虱育种关键技术难题。成果在全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实现了我国抗褐飞虱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分别是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刘泉声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深部复合地层隧(巷)道TBM安全高效掘进控制关键技术”、测绘学院闫利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厘米级型谱化移动测量装备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工程应用”。刘泉声教授团队的项目揭示了深部复合地层TBM高效破岩机理,提出了深部复合地层TBM可掘性评价方法,发展了深部复合地层TBM施工挤压变形卡机、岩爆和突涌水等工程灾害控制技术,建立了深部复合地层TBM系统适应性设计理论与评价决策系统。成果成功应用于水利、交通、矿山领域1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及首台国产TBM和国产最大直径TBM等装备的系统设计,显著提高了掘进效率,保障了工期和施工安全,整体提升了我国TBM装备制造和掘进控制技术水平。闫利教授团队的项目瞄准厘米级地理空间信息的高时效获取这一国家重大需求,攻克了移动测量装备国产化制造与集成的核心技术,形成了适用于多样应用需求的型谱化移动测量装备及生产应用体系,并提出了我国新型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生产新模式,推动了我国测绘技术的升级转型以及信息化建设进程。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并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多行业应用,实现了我国高端厘米级移动测量装备从引进到输出的重大转变。

此外,动力与机械学院郑怀副教授、李辉教授参与的科研项目“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艾廷华教授、张翔副教授参与的科研项目“智能化地图综合与多尺度级联更新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华中科技大学捧回5项国家奖

“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图为科研团队。 (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讯 (记者方琳、通讯员王潇潇)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华中科技大学捧回5项国家奖,其中,“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面向多租户资源竞争的云计算基础理论与核心方法”和“耗散最小化多场协同对流传热强化理论和方法”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另2个专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及武汉大学刘胜教授联合国内科研院所及企业共同完成。

微电子工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电子封装被誉为芯片的“骨骼、肌肉、血管、神经”,是提升芯片性能的根本保障。随着芯片越来越小,密度越来越高,高密度芯片封装容易出现翘曲和异质界面开裂,导致成品率低和寿命短等产业共性难题。

据了解,电子封装技术创新是摆脱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困境的重要突破口。立项之初,我国电子封装行业核心技术匮乏,先进工艺装备被发达国家垄断。产业发展知识产权“空心化”凸显,“卡脖子”带来的风险极为突出,威胁国家信息安全。

我国从“十五”开始,把封装技术和装备列为重大战略发展计划。在国家持续支持下,项目以国家光电研究中心为依托,针对困扰封装行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难题,经20余年“产学研用”校企联合攻关,突破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技术的技术瓶颈,掌握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打造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封装企业,助力我国电子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此外,2020年度,华中科技大学还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项目37项,其中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项,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5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

武汉理工大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奖项目应用于武汉长江隧道等工程

湖北日报讯 (记者文俊、通讯员谢小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武汉理工大学胡曙光教授主持完成的“深水大断面盾构隧道结构/功能材料制备与工程应用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随着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利用和国家海洋战略实施,各种大型穿江越海隧道工程在我国相继规划建设。与已往相比,这些工程规模超大、环境条件严酷、技术要求和难度更高,既有工程建造技术和材料面临巨大挑战。

胡曙光为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此次获奖项目以大型穿江越海隧道工程建筑材料的重大需求为背景,联合材料研究、建筑结构、工程设计与施工应用等单位共同研发形成了支撑保障隧道工程结构安全、施工安全、运营安全的三大关键材料及其制备与施工技术,并应用于武汉长江隧道等数十座深水大管径隧道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进了我国隧道工程技术和建筑材料的科技进步。

以首条长江隧道-武汉长江隧道为例,隧道建设面临高水压、大直径、长距离、地质环境复杂等诸多世界难题。针对这些难题,科研团队提出了盾构隧道主体结构分层设计的总体思路,开发了大型盾构管片高耐久和高精度制备技术,为隧道结构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开发了原位利用盾构掘出泥渣制备高性能同步注浆材料技术,保障了高水压复杂工况下盾构施工安全;发明阻燃抗滑降噪多功能高耐久隧道沥青路面材料与铺装技术,保障了深水长距离隧道运营安全。

历时18年攻克长江中游中籼稻品质不优难题 湖北省农科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湖北日报讯 (记者汪彤、通讯员周雷、杨文)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在京揭晓。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游艾青研究员团队主持完成的项目《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长江中游是我国最重要的中籼稻主产区,常年播种面积6700多万亩,总产约650亿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长江中游中籼稻外观和食味品质不优,严重制约区域水稻产业发展。究其原因,优异种质匮乏、优质机理不明、育种技术滞后和优质品种缺乏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999年起,该项目以问题为导向,从水稻优质机理解析、高效育种技术研发、优异种质创制和优质品种培育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历经18年攻关,项目解析了中籼稻优质性状的遗传机理,建立分子标记与花药培养相结合的高效籼稻育种技术体系,弥补了传统育种效率低的短板;创制出无垩白、抗病虫的突破性优异种质,选育出鄂中5号、广两优香66、广两优272等12个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实现了优质与高产的协同改良,解决了长江中游稻区优质育种材料和优质品种缺乏的问题;开展了配套技术集成创新,制定新品种保优栽培技术规程;实施新品种的产业化开发,打造 “国宝”“瓦仓”等稻米品牌。

该项目突破了长江中游中籼稻育种技术滞后、优质资源匮乏、优质品种短缺等“卡脖子”难题,为区域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一系列成果在长江中游稻区累计应用6026万亩,新增经济效益90.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