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中:自主创新掌握先进核能技术

长江日报 2021-11-04 07:48

王大中,1935年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清华大学教授、原校长。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王大中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先进核能技术研发的征程中,王大中一干就是几十年。王大中带领研究团队走出了我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的成功之路。

20世纪60年代,北京昌平南口燕山脚下聚集了一批年轻人。

1964年,这支年轻的科研队伍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自行研究、设计、建造、运行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其中就有王大中的身影。

作为我国第一批核反应堆专业的学生,王大中从反应堆物理设计,到反应堆热工水力学设计与实验,再到零功率反应堆物理实验,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奋斗中,逐渐成长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和战略思维的领头人。

1979年,世界核能事业陷入低谷。王大中意识到,安全性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

王大中带领团队瞄准这一重大难题,坚持发展固有安全的核反应堆。从关键技术攻关、到实验堆、再到示范工程建设,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破解了世界难题,走出从跟跑、并跑到领先世界的自主创新之路。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张作义现在的办公室正是当年王大中工作的地方,房间里还陈列着当年王大中去国外调研的照片。

“对于一些关键技术,当时有人建议从其他国家购买相关技术文档,王大中团队经过科学调研,下定决心要在充分了解世界最前沿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张作义说,这个决定影响深远,从此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成为团队的研发主线。

翻阅王大中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不仅记录着对课题的思考,而且把视野放远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能源危机的阴霾仍未散去,国内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充足的能源供应。王大中敏锐地认识到核能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到低温核供热堆的研究工作中。

从1985年开始,王大中主持低温核供热堆研究。他带领团队花费了近一年时间进行论证,最后确定壳式一体化自然循环水冷堆方案,并计划先建设一座5兆瓦低温核供热实验堆。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使世界核能发展转入低谷,核安全问题更加凸显。但王大中坚信,只要解决了安全性问题,核能还是有广阔前景的,而全新的、具有固有安全性的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将会成为核能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开始了10兆瓦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研发。该项目于2003年并网发电,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10兆瓦高温堆成功之后,王大中提出要实现实验反应堆向工业规模原型堆的跨越。他多方奔走,指导团队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之路,使多项先进核能创新成果获得了重大应用。

(据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

图片来源:新华社